迟月呼不出,海气红碧嘘。
何人捧隋璧,上处青松疏。
松间著不得,飞彻万里衢。
散作千山雪,芦花摇江湖。
冰轮虽渐侧,老桂斫不枯。
清光已非昨,来日更可吁。
徘徊情所结,有酒且歌呼。
【解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抒怀的小诗。前四句写景,后六句抒情。首联描写玩月时的情景:天晚了,月亮出来了,但作者呼唤不出声来;海上的气色红碧,像在嘘气。颔联用一个“捧”字,把玩赏月光的人比喻成捧着隋代的玉璧。颈联写玉璧不能留在手心,飞到万里之外去。尾联写月亮虽然渐渐偏斜,但老桂树依然茂盛不凋谢。最后两句写诗人对月亮的依恋之情,他徘徊不已,有酒且歌呼。
【答案】
译文:
七月十七日夜,玩了一天月,天晚了,月亮出来了,但作者呼唤不出声来,海上的气色红碧,像在嘘气。何人捧隋璧?上处青松疏。松间著不得,飞彻万里衢。散作千山雪,芦花摇江湖。冰轮虽渐侧,老桂斫不枯。清光已非昨,来日更可吁。徘徊情所结,有酒且歌呼。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当时王涯、皇甫湜、李绅等同游苏州虎丘寺,王涯写了《夜泛灵岩寺序》和《秋日登虎丘山序》。李绅写了《虎丘寺中秋会题崔国辅画障歌》。皇甫是中进士以后写的。这三篇游记,都记叙了游玩虎丘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王涯在《夜泛灵岩寺序》中写道:“余与李公垂,李公垂之弟绅同游虎丘寺,夜泛灵岩池,乘兴而归。”可知三人是在虎丘夜泛灵岩池,然后才来到虎丘寺的。诗的开头“迟月呼不出”,就是写他们游罢灵岩池,回望夜空,只见一轮明月在云隙里时隐时现。“海气红碧嘘”,是说海上的云雾,像在嘘气一样,将那红红白白的晚霞吞没。这是实景描写。“何人捧隋璧”以下八句是虚写。这八句诗,从构思上来看,是由远及近,由虚入实;从结构上看,则是以第一句起兴,第二句发问,第三句承答,第四句写玩月者,第五六句写月出东方的景色,第七句写月出西方的景色,第八句写月出东方后,仍留在天空不肯西下。这八句,一气呵成,写得极为生动形象。
诗人在描绘玩月时的情景之后,忽然转入写玩月之人。“何人捧隋璧”,即用一个“捧”字,把玩赏月光的人比喻成捧着隋代的玉璧,这玉璧是古人珍视之物,所以这一比喻十分形象地写出了玩月者的得意心情。“上处青松疏”,即写玩月者将玉璧捧到青松疏密之处。“松间著不得”,意思是说:玉璧在松间,是捧不到手的。“飞彻万里衢”,则说那玉璧飞到了万里之外的地方。这一层,是说玉璧飞到了天上,也可以说是飞到了人间。
“散作千山雪”,“飞彻万里衢”,“散作千山雪”,都是说玉璧在天外飞洒下来,化为千山上的积雪,化成了千山万岭的雪光。这一句诗既写天上的景象,又写地上的变化,使天上的奇景与地上的美景相映成趣。“芦花摇江湖”,则说玉璧在天外飞舞着,落在江湖上,使江湖上的芦花也跟着摇曳起来。“冰轮虽渐侧”。意思是说:尽管月轮渐渐地偏向一边,但那老桂树却依然茂盛不凋谢。“来日更可吁”,是说明年再来的时候,月亮还会如此明亮。这几句诗既是写天上的景色,又是写地上的变化,使天上的奇景与地上的美景相映成趣。
结尾两句“徘徊情所结,有酒且歌呼”,是诗人在玩赏了月色之后,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自己在这月下徘徊,真是情思无限啊!于是举杯饮酒,高歌畅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