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炎已云极,秋暑方自兹。
借居面西日,午后如烹炊。
主人爱敬客,架杉覆青枝。
赫日辟三舍,鲜飙泛沦漪。
高蝉亦好吟,振响流笙篪。
夜静明月出,疏影复陆离。
攲枕寝桃竹,露坐冠笋皮。
凡此暑中事,施之无不宜。
念我逃世难,过用恐祸随。
昔时半山老,畏热架条枚。
不知公相贵,清俭谅可思。
我本无家客,禄尽寿有遗。
得此已厚忝,衔感以成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下面是对每一句的解释:
- 夏炎已云极,秋暑方自兹。
- “夏炎”指夏季的炎热,”云极”意味着达到了极点,这里形容夏季的高温让人难以忍受。”秋暑方自兹”则表示到了秋天,暑气才逐渐消退。
- 借居面西日,午后如烹炊。
- “借居”指的是暂时寄居或者借用房屋居住。”面西日”说明居住的地方面向西方,可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太阳光照射的角度和强度较大。”午后如烹炊”形象地描述了下午时分阳光强烈,如同在火上煮东西一样。
- 主人爱敬客,架杉覆青枝。
- “主人爱敬客”体现了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和热情好客。”架杉覆青枝”描绘了主人为了给客人提供阴凉而搭建的杉树棚子,杉树青翠的枝叶为客人提供了凉爽的环境。
- 赫日辟三舍,鲜飙泛沦漪。
- “赫”意为明亮、强烈,”辟三舍”形容阳光强烈到足以驱散周围的阴影。”鲜飙”是指清爽的风,”泛沦漪”则描绘了微风吹过水面泛起涟漪的景象,这里的涟漪可能是指风带来的清凉感觉。
- 高蝉亦好吟,振响流笙篪。
- “高蝉”指的是高处的蝉,这里可能是指树上的蝉鸣声。”亦好吟”表明蝉的鸣叫声也很适合吟唱,”振响流笙篪”则形容这些蝉鸣声像是吹奏的笙和篪乐器发出的声响,给人一种音乐般的美感。
- 夜静明月出,疏影复陆离。
- “夜静”指的是夜晚宁静,没有干扰。”明月出”描述了月亮升起的情景。”疏影复陆离”则形容月光穿透树叶间隙,形成斑驳陆离的光斑,给人一种美丽而朦胧的感觉。
- 攲枕寝桃竹,露坐冠笋皮。
- “攲枕”指的是斜倚枕头,可能是为了更舒服地休息或思考。”寝桃竹”可能是指躺在床上,背靠着桃树枝干。”露坐冠笋皮”形容露水沾湿了衣物,坐在竹子上,享受凉爽和自然的清新。
- 凡此暑中事,施之无不宜。
- “凡此暑中事”指的是这些夏天的事情或情景。”施之无不宜”表示这些都是适合夏天的,无论是生活还是感受,都与夏天的氛围相契合。
- 念我逃世难,过用恐祸随。
- “念我逃世难”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担忧,担心自己在乱世中生存困难。”过用恐祸随”则是说过度使用资源可能会导致灾祸跟随而来。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 昔时半山老,畏热架条枚。
- “昔时半山老”指的是过去住在山上的生活状态,可能因为年岁或健康状况的变化,已经不再适应山上的生活。”畏热架条枚”则描述了过去为了避免酷热需要搭建支架遮挡阳光的情景。
- 不知公相贵,清俭谅可思。
- “不知公相贵”表示作者对别人的尊贵地位并不了解。”清俭谅可思”则是说如果别人能够保持清廉节俭的态度,那么这种品德是非常值得思考和学习的。
- 我本无家客,禄尽寿有遗。
- “我本无家客”表明作者曾经没有家人和客人的困扰。”禄尽寿有遗”则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俸禄已经耗尽,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感慨和总结。
- 得此已厚忝,衔感以成诗。
- “得此已厚忝”表达了对于能够得到诗歌创作机会的感激之情。”衔感以成诗”则是说因为受到感动,所以创作了这首诗。这句话总结了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