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畦已改翻泥细,麦陇初分趁势斜。
觳觫倦耕眠树下,毕逋得食下天涯。
嫩晴微雨调时序,腊雪春风润土砂。
避地山村成保社,倚需汤饼及邻家。

【译文】

稻畦已经改作新土,泥土又细又软。麦陇初分,趁着有利时机,斜着种植。耕牛因疲惫而躺在树下歇息,鸟儿得食后飞往天涯。

嫩晴微雨调节了时令,腊月的寒雪春风吹动土地。躲避战乱来到山村,靠邻里的帮助生活。

【注释】

次韵和正仲种菜种麦二首:指王安石与友人正仲一同在田间劳作的情景。次韵:用别人的诗作为自己的诗作押韵或声调相同的诗句。和:应和、响应。正仲:指王安石的朋友。种菜种麦:指农事活动。

稻畦:稻田的边缘。已改翻泥细:稻田边缘的土地经过翻耕变得非常柔软。

耩(jiǎ):《广韵》:“耩,锄也。”“耩泥”即用锄头翻松泥土。

麦陇:麦田里排列整齐的一行行的垄沟。初分趁势斜:指利用有利时机,将麦田分成整齐的行。

觳觫(húsù):形容人害怕到极点时的神态。倦眠:因劳累而躺下歇息。

毕逋:指乌鸦,这里借指乌鸦得到食物后飞往远方。得食下天涯:乌鸦吃饱后飞向远方。

嫩晴:春日晴朗无云的天气。微雨:春雨细微,滋润万物。调时序:调整时节,使万物得以生长。

腊雪春风润土砂:冬日的白雪和春风一起滋润了大地的土壤。腊雪:冬日里的积雪。

避地:躲避战乱,流亡在外。山村:乡村。保社:保护乡民。成保社:建立乡社,保护百姓的生活。

倚需汤饼及邻家:依靠邻居的供给吃上热腾腾的饼。

【赏析】

本诗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歌。全诗通过写诗人与友人共同从事农事活动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首联先写诗人与友人同在田园劳动的场景:“稻畦已改翻泥细,麦陇初分趁势斜。”诗人在稻田边开垦新土,并把水田中的水放干,以便播种;麦子刚刚种好,就抓紧时间,顺着地势,将麦垄修成倾斜的态势。这两句诗描绘的是一幅农民在春天辛勤耕作的图画。“稻畦”与“麦陇”,既写出了农田的方位,又表现了季节的特点;“已改”“初分”则表明了农民们正在忙于春耕,而且十分卖力。“趁势”“斜”等词的使用,更显示出农民们顺应自然规律进行耕作的智慧与勤劳。

颔联承上启下,写农民们的劳作情况和感受:“觳觫倦耕眠树下,毕逋得食下天涯。”这两句诗描绘了农民们正在休息的场景。他们虽然已经耕种完毕,但仍然坐在树下休息,或者干脆睡在地里。“觳觫”是牛被鞭打后表现出的惊恐不安的样子。“毕逋”是乌鸦,它得食后飞得很远很远。“得食下天涯”一句生动地表现了农民们的辛苦和劳碌。“觳觫”和“毕逋”这两个词语,都带有动物的特征,使得整句诗显得生动活泼,形象逼真。

颈联承接颔联,进一步描写农民们的劳动场景:“嫩晴微雨调和时,腊雪春风润土砂。”这两句诗描绘了农民们在春季里辛勤劳作的情景。“嫩晴微雨”既表现了春季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又表现了农民们在春季里辛勤劳作的艰辛。“腊雪春风”既表现了冬季寒冷恶劣的气候条件,又表现了春天温暖的气候条件,这两句诗既表现了时间的变化,又表现了季节的变化。“调和时”“润土砂”等词语的使用,使得整句诗显得富有诗意。

尾联承接前两联,进一步描写农民们的生活状况:“避地山村成保社,倚需汤饼及邻家。”这两句诗描绘了农民们安居乐业的生活状况。“避地山村”既表现了农民们远离战乱、安定生活的情况,又表现了他们对乡村生活的满足与喜悦;“成保社”既是对“避地山村”的具体说明,又是对农民们生活状态的高度概括。“倚需汤饼及邻家”既表现了农民们相互帮助、互帮互助的和谐关系,又表现了他们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这两句诗既表达了作者对农民们美好生活的赞美,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能够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的庆幸之感。整首诗通过对农民们辛勤劳作、安居乐业的场景和情感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农民们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