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华腴姓,数不到吾族。
何堪从子贤,变灭石火速。
早搴东堂桂,宗寺副惇睦。
迎亲官就此,半载欢水菽。
方开万里涂,一蹶遽折轴。
我时局里居,十起愧骨肉。
朅来访遗踪,徙倚寒溪曲。
人与紫梅花,二俱不可续。
忧端齐前山,东庄写松竹。
【注】己丑: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冬,苏轼被贬到惠州,在乐平寺暂居。
次梅溪:即次韵梅溪寺。
兄子宗丞:苏轼的侄儿苏宗丞,任监镇即乐平寺为廨。
贤:贤能。
变灭石火速:形容事物变化快。
东堂桂:指苏轼兄弟的家产。
宗寺副惇睦:宗寺就是乐平寺,宗寺副就是辅助。
“迎亲官就此”二句:指苏轼在乐平寺任职。
方开万里涂:意谓仕途光明,前程万里。
一蹶遽折轴:指仕途坎坷,遭遇挫折。
局里居:在官场里做官。
十起愧骨肉:十个升官,也愧对亲人。
朅来访遗踪:忽然间想起了故友苏宗丞。
徙倚寒溪曲:漫步于寒溪之旁。
人与紫梅花:苏轼《和子由踏莎行·其三》中“人与黄花俱未老”句意。
忧端齐前山:忧虑如同前山上一样高峻。
写松竹:作诗以表达自己的情怀。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乐平寺为题,先抒发了因弟弟苏宗丞任乐平寺主管而自己被贬此地的遗憾与不平,接着表达了对弟弟的怀念之情,又写了对弟弟的担忧与牵挂。全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首联:“己丑次梅溪乐平寺,兄子宗丞尝监镇即寺为廨卒官晚之东庄。”
这首诗作于熙宁九年,是苏轼因弟弟苏宗丞任乐平寺主管而被迫被贬于此地,因而感慨万分。首联点明题面,写自己被贬的原因。己丑年是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从黄州调回京师,出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后改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苏轼的弟弟苏宗丞任乐平寺主管,苏轼因弟弟任主管而被迫被贬于此地,因此有“弟任乐平寺主管”之叹。
颔联:“兰陵华腴姓,数不到吾族。何堪从子贤,变灭石火速。”
这两句是说,兰陵华腴这个姓氏,数都数不过来,可是却数不着我族的人;我的弟弟多么贤能啊,可是命运却如此迅速的变迁。颈联:“早搴东堂桂,宗寺副惇睦。迎亲官就此,半载欢水菽。”
这两句是说自己的弟弟很早就担任了乐平寺主管,辅佐家族和睦相处。这里用“东堂桂”比喻弟弟担任主管职位,用“宗寺副”比喻弟弟在家族中的辅佐作用。尾联:“方开万里涂,一蹶遽折轴。”
这两句是说自己正在开启仕途,一帆风顺,可突然之间却被贬到这里来。尾联用“方开万里涂”“一蹶遽折轴”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仕途上的喜悦与无奈,以及被贬的悲凉与愤慨。
此诗通过写自己被贬之事,表现了自己对弟弟的怀念与担忧之情,同时抒发了自己的壮志难酬之感。全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意境深远,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