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桹声响五更初,恰似京城叩木鱼。
梦里犹疑趁朝晚,几回惊起揽衣裾。

【注释】

  1. 鸣桹:指蟋蟀的叫声。
  2. 五更初:五更,即夜半。
  3. 京城叩木鱼:以“木鱼”比喻为僧敲钟,这里指僧人诵经的声音。
  4. 梦犹疑趁朝晚:在梦中,还怀疑是在白天或晚上。
  5. 揽衣裾:抓住衣服的下摆。
    【赏析】
    《夜闻鸣桹》是唐代诗人李涉的作品。这是一首纪实诗。诗人夜晚听到窗外蟋蟀的叫声,联想到僧人在寺中诵经的声音,又因梦境中还在怀疑是否是白天或晚上,于是惊醒,急忙披衣而起。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幽深,富有哲理,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

夜闻鸣桹
鸣桹声响五更初,恰似京城叩木鱼。
梦里犹疑趁朝晚,几回惊起揽衣裾。

译文
夜里听到蟋蟀的叫声,就像在京城听到敲木鱼的声音一样。
在梦中,我还怀疑是在白天还是晚上,因此几次被惊醒。

赏析
这首小诗描写了李涉听到窗外蟋蟀的叫声后所引发的遐想和感慨。诗人用“五更初”这一时间点来描绘蟋蟀声,既突出了时间的深夜,也强调了声音的微弱。接着,诗人把蟋蟀的叫声与京城中僧人诵经的声音进行了对比,通过这种声音上的相似性,引发了诗人的联想。

“梦里犹疑趁朝晚”,诗人在梦中仍然感到疑惑,仿佛是在白天还是晚上。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与梦幻之间的模糊界限的感受。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达,传达了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刻领悟。

诗人写到“几回惊起揽衣裾”,这句话描绘了诗人因为被蟋蟀声惊醒而急忙起身的情景。这个动作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声音的敏感,也暗示了他内心的不安和对现实的警觉。

这首小诗通过对蟋蟀声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思考,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和艺术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