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拱南向,群英纷玉除。
趯趯动环海,夙怀思远摅。
争弹冠上尘,丘壑空故居。
之子建安裔,少长惟诗书。
每笑靖节君,归来但巾车。
拟倍万乘器,璨璨雕璠玙。
终然怒剑横,锐气埋忧虞。
须知梦镜中,所适难一如。
倘不达本原,触事成自诬。
试焚定慧香,矫首瞻六铢。
于此发深省,鼓瑟犹吹竽。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西元一〇八四年)所作,时为徐州知州。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王幼安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他的人生感慨。

我们来解读一下这首诗的每句内容及其含义:

  1. 真人拱南向,群英纷玉除。
  • 这里的“真人”指的是高尚的人。”拱南向”表示此人面向南方,也就是朝向光明、正面的事物。”群英纷玉除”暗示着他周围的都是杰出的人才,就像玉石一般珍贵。
  1. 趯趯动环海,夙怀思远摅。
  • “趯趯”形容行动矫健有力。”环海”比喻广阔的天地。”夙怀”指长久以来的愿望或计划。”思远摅”表示想要实现远大的志向。
  1. 争弹冠上尘,丘壑空故居。
  • “争弹冠”是指争相抛弃世俗的名利。”冠”指官帽,”上尘”表示被抛在了尘土之上。”丘壑”是山间水边的自然风光,”空故居”意味着远离了繁华的城市和旧居。
  1. 之子建安裔,少长惟诗书。
  • “之子”指的是王幼安,他是曹操的儿子曹真后代。”建安”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地名,也代指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少长惟诗书”表示王幼安从小就受到文学和知识的熏陶。
  1. 每笑靖节君,归来但巾车。
  • “靖节君”指的是陶渊明,他以归隐田园为傲,所以苏轼在这里用陶渊明来比喻王幼安。”巾车”是古代的一种车辆,这里比喻回归后的简朴生活。
  1. 拟倍万乘器,璨璨雕璠玙。
  • “倍”,即加倍,这里比喻超越。”万乘器”指的是帝王的御座,用来比喻高官厚禄的生活。”璨璨”表示光彩照人的样子,”雕璠玙”则是美玉的名称,用来形容美好的品质。
  1. 终然怒剑横,锐气埋忧虞。
  • “怒剑”比喻心中的愤懑如剑一般直指要害。”锐气”表示锐利的意志和勇气。”埋忧虞”指的是内心的忧虑和不安被压制住。
  1. 须知梦镜中,所适难一如。
  • “梦镜中”比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所适难一如”表示追求理想的过程充满困难和挫折。
  1. 倘不达本原,触事成自诬。
  • “倘不达”指如果不能够理解事物的本质,”触事成自诬”表示一旦遇到事情就会迷失自我,无法正确判断。
  1. 试焚定慧香,矫首瞻六铢。
  • “焚定慧香”比喻通过修行和学习来净化心灵。”六铢”是一种古代的重量单位,这里比喻微小的学问或知识。

我们来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苏轼对友人王幼安的深深思念之情和对其才华的赞赏。诗人通过对王幼安过去的行为和成就的描述,赞美其才华横溢、学识丰富,并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敬佩和期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认知和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语言流畅,是苏轼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