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递先死,憧憧尝未寂。
中有不动尊,随方示形迹。
巨海何曾波,长天自来碧。
谁令失坦途,认此躯七尺。
空华初无根,欣厌浪思忆。
君今倘回光,奚须凿邻壁。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绍昙(定力)的一首偈语,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次韵钱济明访定力僧及寄吴行古三首
万物递先死,憧憧尝未寂。
中有不动尊,随方示形迹。
巨海何曾波,长天自来碧。
谁令失坦途,认此躯七尺。
空华初无根,欣厌浪思忆。
君今倘回光,奚须凿邻壁。
释义:
万物都在不停地死去,人们总是忙碌不停。然而在这无尽的纷扰之中,却有一颗不动摇的心。这颗心就像不动的尊者一样,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保持平静。它随处而动,显示出不同的形状和踪迹,就像大海一样波澜不惊,天空也永远清澈碧蓝。是谁让我们失去了这样的道路呢?还是因为我们自己,因为我们认不出自己只是一个七尺之躯。
空华初无根,欣厌浪思忆。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就像空中的花朵一开始没有根一样,随风飘荡,让人既感到欢喜又感到厌倦。这种飘渺的感觉让人不禁怀念起过去的事情,就像海浪一样不断涌动,让人产生无尽的思念。
君今倘回光,奚须凿邻壁。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现在如果能领悟到这些道理,就不必再去凿墙了。这里的“回光”指的是领悟到了真理后的内心明亮,就像是从墙壁中透出的一缕阳光。而“凿邻壁”则是指通过凿墙的方式来获取知识,这是一种过于执着的做法。所以诗人建议说,你现在如果能领悟到这些道理,就不必再去凿墙了,而是应该直接去领悟这个真理本身。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诗人以万物皆在死亡、人心不动摇为主题,通过对比天地自然的永恒不变,来反衬人世间的瞬息万变和心灵的浮躁不安。同时,通过对“不动尊”、“空华初无根”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最后,通过劝诫人们不要过于执着于知识获取的途径,而是要直接领悟真理本身,展现了一种更为高远的精神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给人以极大的启发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