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爱孝通神明,乐正子春游其门。
下堂伤足不忍出,流光至今覃后昆。
阿文全似李令伯,更相为命母与孙。
母年可惧发委雪,诸父骈头埋九原。
淮山之阳归未得,饮啜无以供晨昏。
脱身来寄岂获己,方寸摇摇旌旆翻。
飞云入望且还岫,况乃凯风吹棘薪。
白水真人挽不住,却垂故橐驰京尘。
皇天后土识君意,如君勿忧长贱贫。
【注释】
曾参:孔子的弟子,字子舆。爱孝:以孝闻名。通神明:能通达神明。乐正子春:春秋时鲁国乐官。《论语》中记有“乐正子春”与孔子讨论礼的故事。下堂伤足不忍出:曾参在门外见到有人因跌足(足受创出血)而痛苦地不能行走,便进去搀扶。流光:时光。覃:延及。李令伯:指晋代的李膺。李膺为太尉,他的弟弟李郃也曾任司空,两人都有清名。更相为命母与孙:他们的母亲和儿子都被杀害了。母年可惧发委雪:母亲已经老了,头发都白了。发委雪是白发的意思。诸父骈头埋九原:他们的父辈也都死了。骈头是同葬。九原是地下,古人认为死者埋葬的地方。淮山之阳归未得:回到家乡还没有找到地方。淮山之阳,指家乡。饮啜:饮食。供晨昏:供给早晚的生活。脱身来寄岂获己:摆脱尘俗,来到这里,不是容易的事情。方寸摇摇旌旆翻:心里不安,像旗帜在风中飘荡。旌旆是旗杆上系着的旗,飘扬的样子。飞云入望且还岫:望着远方,看到飞动的云彩。且还,即回旋。岫,山崖。况乃凯风吹棘薪:况且还有顺风吹送柴草呢。凯风,南风;比喻顺利、顺利的风。棘薪,干枯的柴草。白水真人挽不住:白水真人无法挽留住你。白水真人,指仙人。却垂故橐驰京尘:却把旧时的行囊放下,驱车奔驰于京城的道路上。却垂,放下。故橐,指行囊,也指旧时的车子。京尘,京城的尘土。皇天后土识君意:上天和大地都知道你的心意。识,了解;知道。如君勿忧长贱贫:如果这样,你就不必担心自己地位低下、生活贫困。长,长时间;贱,地位卑贱;贫,贫穷。
【赏析】
《送文仲省亲》,唐代文学家元稹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写诗人对远游在外的人的劝勉和勉励之情。
首联点明诗题,诗人以曾参爱孝闻名于世为例,劝勉文仲要孝敬双亲;以乐正子春游其门为例,说明文仲要尊重师长。这两句从不同的角度劝文仲要做一个有道之人,体现了诗人的思想。
颔联写文仲在门前看到有人在跌足而痛苦地不能行走,于是进去搀扶,并由此联想起自己的母亲,感叹她老人家已老矣,头发都白了,而且父母都已去世,连祖坟也没有找到,真是令人痛心疾首啊!这四句诗表现了文仲的孝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颈联进一步写文仲的孝心。他的母舅李膺兄弟被害,他的母亲和儿子也被杀。他虽然想为母亲和儿子报仇雪恨,但是又觉得那样做太危险了。所以只好暂时放弃这个念头。这两句诗表现文仲的孝心,也表现了他那种忍辱负重的处世态度。
尾联写文仲虽然想为父母报仇,但是由于形势不利,只好暂时放弃了这个念头。于是他就放下行囊,驾起车子,奔向京城去告状。这里的“皇天”、“后土”指的是天地之间,也可以解释为朝廷和官府。“识君意”中的“君”,是指文仲自己,也可以解释为指皇上或当权者。“不忧长贱贫”就是希望皇帝不要因为自己的出身低贱而看不起自己。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文仲的关切,也表现了自己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不满。
全诗语言简练质朴,感情真挚深沉。通过描写文仲的行为,表现了作者对孝行的赞扬和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