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夏昔屯否,代邦天所开。
鸿图属太武,不世英雄才。
南洗洛阳血,西荡长安灰。
毡车十万乘,略地驱风雷。
一苇济长淮,筑宫瓜步隈。
东邻拜牢饩,走使为婚媒。
云旗即归路,览胜此裴徊。
俯挥铁马鞭,顽石同陶坏。
划成四大字,屹栗阴虹摧。
沦精入崖壑,怒气羞蟠回。
茫茫六百年,风雨生莓苔。
伟迹寖销泯,威灵安在哉。
生存贵无上,零落等尘埃。
君为访古游,赋诗追七哀。
人生谁不尔,莫负手中杯。
【诗句】
中夏昔屯否,代邦天所开。
鸿图属太武,不世英雄才。
南洗洛阳血,西荡长安灰。
毡车十万乘,略地驱风雷。
一苇济长淮,筑宫瓜步隈。
东邻拜牢饩,走使为婚媒。
云旗即归路,览胜此裴徊。
俯挥铁马鞭,顽石同陶坏。
划成四大字,屹栗阴虹摧。
沦精入崖壑,怒气羞蟠回。
茫茫六百年,风雨生莓苔。
伟迹寖销泯,威灵安在哉。
生存贵无上,零落等尘埃。
君为访古游,赋诗追七哀。
人生谁不尔,莫负手中杯。
【译文】
中原昔日被占领,代国天命开辟它。
大计归于武帝时,不世之英才出。
南下清洗洛阳城的血,向西荡平长安的灰。
百万毡车十万骑,席卷天下如风雷。
一条芦苇渡过长淮水,建造宫殿在瓜步隈。
东邻送行祭牢肉,使者往来传婚书。
旌旗飘扬归路远,欣赏美景心徘徊。
俯首挥舞战马鞭,顽石也能变泥土。
刻画四大字,震撼人心似龙飞。
精华流尽入山壑,怒火羞惭盘蛇回。
漫长六百年,风雨侵蚀莓苔开。
伟大事迹日渐消,威灵何在何处来?
人活在世上要珍惜,荣辱得失皆过眼云烟。
君啊你寻访古迹游,吟诗作赋追忆叹。
人生谁能免于死,不要辜负这美酒杯。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怀之作,诗人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反思。首二句以“中夏昔屯否”起兴,暗喻中原地区曾经遭受外敌入侵、战乱频仍的历史。而“代邦天所开”则暗示了国家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都由天命决定。接着诗人以“鸿图属太武”点明武帝的功绩,以及他的不世之才和英勇。
接下来的四句则是对武帝北伐的描绘:他向南击败了洛阳的敌人,向西平定了长安的叛乱。“南洗洛阳血,西荡长安灰”,形象地描绘了这场战争的惨烈和武帝的功绩。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歌颂武帝的伟大,而是用“毡车十万乘,略地驱风雷”一句,表达了对战争残酷性的担忧。
然后诗人转向了对武帝个人的评价:“一苇济长淮,筑宫瓜步隈。”这是对武帝治理国家、建设功业的一种赞美,同时也隐含了对武帝过于专权的批评。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对历史进行反思:“东邻拜牢饩,走使为婚媒。”这里的“牢饩”指的是祭祀用的牲肉,“走使”则是指使者。诗人通过这个意象,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人事无常的感慨。
在对历史进行反思之后,诗人又回到了现实:“云旗即归路,览胜此裴徊。”这里的“云旗”是指皇帝的旗帜,“裴徊”则是形容诗人内心的激动和感慨。诗人站在历史的角度,对武帝的辉煌成就进行了回顾和思考。然后,他又转向了对现实的关注:“俯挥铁马鞭,顽石同陶坏。”这里的“顽石同陶坏”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用来比喻武帝的强大力量和不可战胜性。
最后四句,诗人再次回到了对历史的反思:“划成四大字,屹栗阴虹摧。”这里的“四大字”指的是汉武帝留下的四个大字,即“汉武”、“武帝”、“孝武”、“太宗”。诗人通过对这几个字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人事无常的感慨。接着,诗人又转向了对现实的关注:“沦精入崖壑,怒气羞蟠回。”这里的“精”指的是精神、魂魄,“蟠回”则是指盘旋、回旋。诗人通过这两个词,表达了对武帝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武帝晚年的惋惜之情。
最后两句:“茫茫六百年,风雨生莓苔。”是诗人对历史沧桑巨变的感慨。而“伟迹寖销泯,威灵安在哉”则是诗人对于历史英雄人物消逝和历史遗迹损毁的惋惜。整首诗以“君为访古游,赋诗追七哀”作为结尾,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敬仰之情,也寄托了他对历史英雄的怀念之意。同时,诗人还鼓励人们要珍惜当下、珍惜生命、珍惜友情,不要辜负手中的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