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秋遂分,村村敛禾黍。
半夜宿田人,相呼深陂雨。
骎骎马上客,厌浥投何所。
暮发邹子城,朝期饭东鲁。
据鞍思假寐,颠坠惭不武。
俯畏道旁石,颓然如伏虎。
远惊荞麦华,白水漫洲渚。
安能叱吾驭,亲闱寄西楚。
念昔卧苏门,夙兴犹及午。
岂谓从一官,羁离遽如许。
归欤惜迟暮,幽愫将谁语。
赖尔草根虫,助我长吟苦。
昨夜秋遂分,村村敛禾黍。
昨日秋收时,各户将稻谷收起。
半夜宿田人,相呼深陂雨。
夜晚住宿在田间,听到远处雷声隆隆。
骎骎马上客,厌浥投何所。
骑马匆匆的旅人,不知去向何处?
暮发邹子城,朝期饭东鲁。
傍晚出发前往邹城,第二天早晨到达东鲁。
据鞍思假寐,颠坠惭不武。
骑在马上想要睡觉,却因跌倒而惭愧不如武艺。
俯畏道旁石,颓然如伏虎。
看到路边的石头,仿佛有一只老虎蹲在那里。
远惊荞麦华,白水漫洲渚。
远远地看到荞麦花盛开,白水淹没了洲岛。
安能叱吾驭,亲闱寄西楚。
怎能斥责我的坐骑,让我把家托付给西楚?
念昔卧苏门,夙兴犹及午。
想起以前在苏门读书的日子,每天清晨起床直到中午。
岂谓从一官,羁离遽如许。
没想到从一个小官升为宰相后,我被流放至此。
归欤惜迟暮,幽愫将谁语。
回家吧!珍惜这美好的时光,无人可以和我倾诉心事。
赖尔草根虫,助我长吟苦。
感谢这些草和虫子,它们陪伴我度过漫长的旅途。
夜行邹县道中遇雨作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诗中描述了作者在邹县道中遇到雨的情况,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解析】
- 首联写农民们忙着秋收。
- 颔联写作者夜宿田间,听雨声入梦。
- 颈联写作者骑马匆匆赶路,不知所往。
- 尾联写作者想回家的心情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 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 关键词解释:“秋遂分”指秋季到来,农事结束。(“遂”:完成)
- “禾黍”指收割后的谷物。(“黍”:古代的一种粮食)
- “相呼深陂雨”指农民们一起呼唤着雨水。(“相呼”:互相呼唤)
- “投何所”指去哪里?(“何所”:什么地方)
- “厌浥”指衣物湿润。(“厌浥”:潮湿的样子)
- “暮发邹子城”指晚上从邹县出发。(“发”:出发)
- “朝期饭东鲁”指明天早上到达东鲁。(“期”:预定、盼望)
- “据鞍”指坐在马背上。(“据鞍”:骑在马背上)
- “假寐”指假装睡觉。(“假寐”:假装睡觉)
- “颠坠”指摔倒。(“颠坠”:摔倒)
- “厌浥”指衣物湿润。(“厌浥”:潮湿的样子)
- “投何所”指去哪里?(“何所”:什么地方)
- “暮发邹子城”指晚上从邹县出发。(“发”:出发)
- “朝期饭东鲁”指明天早上到达东鲁。(“期”:预定、盼望)
- “倦”指劳累、疲倦。(“倦”:疲劳)
- “惧”指害怕。(“惧”:恐惧)
- “仰视”指抬头看。(“仰视”:抬头看)
- “倾覆”指倒塌、倒下。(“倾覆”:倒塌)
- “俯畏”指低头畏惧。(“俯畏”:低头畏惧)
- “如伏虎”指像伏在地上的老虎。(“伏”:趴下、伏击)
- “远惊”指远处的荞麦花引起了作者的惊讶。(“惊”:惊吓)
- “白水漫洲渚”指白浪滔天,淹没了小洲。(“白水”:白色的水,泛波浪)
- “安能”指哪里能够(“安能”:哪里能够)
- “叱吾驭”指驱策着我的马儿。(“叱”:驱使)
- “亲闱”指妻子的家。(“亲闱”:妻子的家门)
- “西楚”指西边的楚国。(“楚”:楚国)
- “夙兴”指早起。(“夙兴”:早起)
- “及午”指到中午的时候。(“及”:达到)
- “羁留”意即被囚禁或流放。(“羁留”:被囚禁或流放)
- “迟暮”指晚年。(“迟暮”:老年)
- “幽愫”意即内心的情感。(“幽愫”:内心的情感)
- “将谁语”意即要与谁诉说?(“将”:让、与;“谁语”:与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