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飙卷炎埃,碧水出秋素。
迢迢见山亭,回首隔烟雾。
酒帘扬渔村,笳鼓响军戍。
倚篷问舟人,云是三江路。
篱落鸡欲栖,野水牛已渡。
钓翁炊荻烟,稚子收渔具。
抱琴人不来,残阳在高树。
诗句翻译与赏析
诗句释义
- 清飙卷炎埃,碧水出秋素:清风席卷炎热的尘埃,碧绿的水面映射出秋天的色彩。这里的“清飙”形容微风凉爽,而“卷炎埃”则形容秋风的力量足以驱散炎热的尘埃。“碧水出秋素”中的“碧水”指的是清澈的水域,而“秋素”则暗示了季节的变化。整句诗描绘了秋风扫过,带走了夏日的炎热,留下了清新的水域和宁静的秋色。
- 迢迢见山亭,回首隔烟雾:远远地看到山亭,回头却隔着烟雾。这句诗通过视觉和感觉的结合,传达了一种遥远而神秘的美感。“迢迢”形容词用于强调距离感,“山亭”指远处的山间小亭,给人以静谧而古朴的感觉。“回首隔烟雾”则增添了一种朦胧美,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远方景色的向往和留恋。
- 酒帘飏渔村,笳鼓响军戍:酒家飘扬着旗帜,渔船在村中穿梭,军鼓声在戍楼响起。这句诗通过具体的场景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面,展现了渔民的生活状态和军营的紧张氛围。“酒帘”指的是挂在门前用以招揽顾客的布制帘子,而“军戍”则是指驻扎的军队。“飏渔村”形象地描述了渔船在村中穿梭的情景,而“笳鼓响军戍”则表达了军营中紧张而有序的氛围。
- 倚篷问舟人,云是三江路:靠在船篷上询问舟人,说那就是去往三江的路。这里的“倚篷”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依靠船篷的动作,而“问舟人”则表达了诗人的好奇和求知欲。“云是三江路”中的“三江”可能指的是长江、黄河和珠江,这里用“路”来代指方向或路径。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未知旅途的好奇和探索精神。
- 篱落鸡欲栖,野水牛已渡:家禽在篱笆下筑巢,水牛已经在野外的河里渡过。这句诗通过描写家禽和水牛的活动,传达了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平静。“篱落鸡欲栖”形象地描绘了家禽在篱笆下筑巢的情景,而“野水牛已渡”则描述了水牛在野外河流中游泳的场景。这些细节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丰富。
- 钓翁炊荻烟,稚子收渔具:钓鱼的老翁正在升起炊烟,孩子们收起渔具准备回家。这句诗以动态的画面展现了农家生活的温馨与忙碌。“钓翁炊荻烟”中的“钓翁”指的是钓鱼的老人,“炊荻烟”则描绘了老人升起炊烟的动作,而“荻”是一种草本植物,常用来制作炊烟。“稚子收渔具”中的“稚子”指的是年幼的孩子,他们正在收起渔具准备回家,体现了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纯真。
- 抱琴人不来,残阳在高树:抱着琴的人却不来,夕阳已经落在高高的树上。这句诗通过对比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来访的遗憾和孤独之情。“抱琴人不来”中的“抱琴人”指的是诗人自己,他抱着琴却无人相伴,而“不来”则传达了友人未如约而至的无奈和失望。“残阳在高树”中的“残阳”象征着即将落山的太阳,而“在高树”则描绘了夕阳映照在高树上的景象,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赏析
《约王琴所不来舟中偶成》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悲与期待之喜交织在一起的诗歌。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刻画和对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情感的场景。
第一句“清飙卷炎埃,碧水出秋素”便开启了一幅秋日清晨的美景图。清风轻拂,带走了夏日的炎热,使得碧水显得更加清新透亮。这里的“清飙”和“卷炎埃”不仅描绘了天气的变化,还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清凉和宁静。
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的视线逐渐从宏观的自然景观过渡到更为具体的乡村生活场景。“迢迢见山亭,回首隔烟雾”通过远距离的视角,展现了山亭的宁静与神秘,而“回首隔烟雾”则增添了一层朦胧的美和距离感。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的情感也变得更加复杂。“酒帘飏渔村,笳鼓响军戍”描绘了一幅热闹而又紧张的乡村画面,渔船在村庄中穿梭,而军鼓声则传达了军营的严肃和秩序感。这些场景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画面。
最后两句“篱落鸡欲栖,野水牛已渡”则是对自然生物的细腻观察。家禽在篱笆下筑巢,水牛在野外河流中悠然自得,这些简单的生活场景透露出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约王琴所不来舟中偶成》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秋日乡村风光图。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离别之苦的无奈。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百态的深刻反思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