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风摇白羽,揖月问仙娥。
底事偏怀恨,于人故敛蛾。
眉头已如此,眼底奈渠何。
料得中秋夜,动人应更多。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新月,

在风中摇曳,如同白羽般轻盈。

我向新月行礼问仙娥为何如此。

为何偏偏怀恨别人,却收敛自己的蛾眉。

眉头已经如此愁苦,对他人又能如何?

料想中秋之夜,动人之情定会更加。

注释:

  1. 新月:指月亮初上。
  2. 临风摇白羽:形容月光下,新月如白羽般轻盈飘动的景象。
  3. 揖月问仙娥:以揖礼问候仙女,询问她为何如此悲伤。
  4. 底事:何事,为什么。
  5. 偏怀恨:偏生怨恨,无缘无故地产生怨恨。
  6. 于人故敛蛾:因为对人有所怨愤,所以不展眉。“蛾”通“娥”,指女子的眉毛。
  7. 眼底奈渠何:对于他人又有什么办法呢?奈,无可奈何,没有方法可以对付。
  8. 料得:预料,猜想。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天空中明亮而美丽的新月时,所写下的一首抒情诗。全诗通过对新月的描绘和对嫦娥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伤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句“新月”,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主题。新月的出现,为夜晚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生机。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欣喜,反而陷入了深深的忧郁之中。
    次句“临风摇白羽,揖月问仙娥。底事偏怀恨,于人故敛蛾。”诗人以新月为媒介,向仙女倾诉自己的心事。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无缘无故地生起怨恨,而对他人却要收敛自己的眉眼。这一句中,诗人用“白羽”和“仙娥”这两个意象,形象地描绘了新月的优美姿态和神秘气质。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第三句“眉头已如此,眼底奈渠何。”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他已经深深地陷入了忧愁之中,无法自拔。但是,面对他人的冷漠和不理解,他又感到无奈和悲哀。这句诗中的“眉头”、“眼底”和“奈渠何”三个关键词,既形象地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又表达了他对他人态度的无奈和失望。
    最后两句“料得中秋夜,动人应更多。”通过猜测,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他认为,在中秋这样美好的节日里,人们应该更加珍惜相聚的时光,互相关心和帮助。同时,他也期待着在这样的节日里,能够看到更多的美好事物,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快乐。
    整首诗通过新月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友情和美好的深深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