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沅湘到石鼓,既见蒸湘喜无度。
为谁触热向零陵,更有潇湘在前路。
乐哉湘水是吾师,挹彼三川尽注兹。
世人惟闻洞庭阔,谁知铧觜但如丝。
衡州城下见蒸水来会
从沅湘到石鼓,既见蒸湘喜无度。为谁触热向零陵,更有潇湘在前路。乐哉湘水是吾师,挹彼三川尽注兹。世人惟闻洞庭阔,谁知铧觜但如丝。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首先,“我从沅湘到石鼓,既见蒸湘喜无度。” 这里描述了诗人从沅湘开始的旅行,到达石鼓时,看到湘江的蒸汽升腾,感到非常高兴,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接着,“为谁触热向零陵,更有潇湘在前路。” 诗人询问自己为什么要去零陵,是因为还有潇湘在前面的道路上。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未知的渴望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第三句“乐哉湘水是吾师,挹彼三川尽注兹。” 诗人感叹湘水的壮丽和神奇,认为湘水是他的老师。这里的“挹彼三川尽注兹”意味着湘水从三川汇集而来,源源不断地流向远方。
最后一句“世人惟闻洞庭阔,谁知铧觜但如丝。” 诗人反问世人只知道洞庭湖宽阔,却不知道锋觜只有如丝般细小。这里的锋觜指的是洞庭湖中的小岛,象征着大自然的细微之处。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自己对自然的观察能力。
这首诗通过对湘江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独立思考和敏锐观察力,展现了宋代诗歌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