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隆江左谢太傅,功冠淮西裴晋公。
何事东山却高卧,空馀绿野想遗风。
矫情镇物端谁似,晚节全身与俗同。
再拜祝公追往辙,中兴周室赖元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建炎丞相成国吕忠穆公退老堂”,要求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望隆江左谢太傅,功冠淮西裴晋公”意思是说望着隆江地区(即今江苏、浙江一带),我仰慕像谢安那样的东山高卧的名士;而我的功绩却不如裴延龄那样的功勋卓著。“谢太傅”指的是谢安,东晋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前秦,保全江南半壁河山,为南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谢安有“东山高卧”之雅称,意指谢安隐居东山,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与世无争,不问世事。“功冠淮西”指的是裴延龄,唐代著名谏臣,因多次上疏揭露武宗宠信杨氏诸王,被贬为太子詹事,后任宰相。“裴晋公”指的是裴度,唐宪宗时期的贤相。“望隆江左谢太傅”一句是诗人自比谢太傅,以谢安为典范,表明自己志向远大,不慕荣利的高洁品格。“功冠淮西”一句是说诗人的功绩不及裴度,但诗人并不自卑,而是自比裴度,表现出自己的谦逊态度。“何事”二字点出诗人对自身才能的怀疑,也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东山却高卧,空馀绿野想遗风”一句写自己隐居山林,远离尘世,怀念先辈们的业绩。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功业的不满,也表现了诗人对前辈们的敬仰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忧虑。“矫情镇物端谁似,晚节全身与俗同”两句写诗人对当时政治风气的失望。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那些矫情镇物的人真是难能可贵;而像自己这样晚节全节的贤人却和世俗之人一样。“矫情镇物”指那些善于矫饰感情,压制物欲的人,这里指那些权贵小人。“晚节”意为晚年的节操,“全身”意为保全自身的节操。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权贵小人的厌恶,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晚节全节之士的赞美和推崇。“再拜祝公追往辙”,“中兴周室赖元功”,两句是说:我再一次跪拜您,希望您能够追随先祖的事业,为恢复周朝的基业做出贡献。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又流露出对先祖的敬仰之情。
【答案】
【注释】
①望隆江左:指谢安隐居于会稽山的东山。②谢太傅:指东晋谢安。③淮西:指唐代裴延龄。④东山:指东晋谢安,他在会稽山隐居。⑤遗风:遗风余韵,这里指前代名臣的风范。⑥矫情:矫饰感情。⑦晚节:晚年的节操。⑧元功:大功。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谢安和裴延龄的崇敬之情及对时政的忧虑。
第一联:“望隆江左谢太傅,功冠淮西裴晋公。”此联用典明志。“望隆江左”、“功冠淮西”。句中“谢”、“裴”皆指唐代的两位名臣:一是谢安,二是裴延龄。谢安是东晋名臣,隐居于会稽东山,故称“东山”;他虽身居高位但淡泊名利,故称“高卧”。裴延龄是唐朝名臣,因屡进忠言而被贬为太子詹事,后出任宰相,故称“裴晋公”。此联中诗人用“隆江”来比喻自己的抱负,以“谢太傅”来比拟自己,表示自己有谢安一样的高洁品格;用“淮西”来比拟自己的功绩比不上裴延龄,但诗人并不自卑,而是自比裴度,表现出自己的谦虚态度。
第二联:“何事东山却高卧,空馀绿野想遗风。”此联抒发感慨。“何事”一词道出了诗人对自己功名的质疑和对时局的忧虑。“东山却高卧”中的“却”字说明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空馀”二句写自己隐居山林,远离尘世,怀念先辈们的业绩。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功业的不满,也表现了诗人对前辈们的敬仰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忧虑。
第三联:“矫情镇物端谁似,晚节全身与俗同。”此联批评权贵小人。“矫情”指矫饰情感,压制物欲的人。这句诗暗指权贵小人。“端”在这里指端正、正直之意。“晚节”意为晚年的节操,“全身”意为保全自身的节操。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权贵小人的厌恶,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晚节全节之士的赞美和推崇。
第四联:“再拜祝公追往辙,中兴周室赖元功。”此联表达心愿。“再拜”是古代的一种礼节,此处表示诗人对先祖的尊敬。“追往辙”意为追随先祖的足迹。“中兴”,恢复国家的政权,使国家再度统一繁荣昌盛,这里指北宋建立。“赖元功”,赖的是裴度的大功。裴度是唐宪宗时期的贤相,他辅佐唐宪宗平定宦官叛乱,使唐朝中兴,因此称他的功绩为“元功”。此联中诗人用“再拜”来表达自己对先祖的敬仰之情,用“追往辙”表明自己要效法先祖,为恢复周朝的基业做出贡献。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以及对现实局势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