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在空山,丹光照崖水。
仙人迹如扫,客至泉辄喜。
世路多不平,个中太清生。
政以静自怡,亦与凡将迎。
风波处处息,坎离人人有。
要使到此踪,尽作蓬瀛友。

注释:

  1. 白云在空山,丹光照崖水。
  • “白云”与“山”形成画面,表现了自然景象的宁静。
  • “丹光照崖水”描绘了夕阳下的美丽景色,丹光照耀着清澈的溪水,增添了几分神秘和美丽。
  1. 仙人迹如扫,客至泉辄喜。
  • “仙人迹如扫”形容了仙人留下的足迹仿佛轻轻一扫即可消失,体现了仙人的超凡脱俗。
  • “客至泉辄喜”表达了当客人到来时,泉水会为之欣喜。这可能是因为泉水感受到了客人的到来,从而产生了欢快的情绪。
  1. 世路多不平,个中太清生。
  • “世路多不平”反映了世间的纷扰和不公,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忧虑。
  • “太清生”则表达了一种超然的境界,暗示着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清净。
  1. 政以静自怡,亦与凡将迎。
  • “政”,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常常”或“总是”。
  • “静自怡”强调了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对于个人的重要性。
  • “亦与凡将迎”则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不被世俗所困扰和诱惑。
  1. 风波处处息,坎离人人有。
  • “风波”比喻世事纷扰,而“处”表示存在。
  • “息”意味着平息或消失。
  • “坎离”是古代哲学中的概念,代表着阴阳两种对立的力量。
  • “人人有”表示无论在哪里,都有这两种力量的存在。
  1. 要使到此踪,尽作蓬瀛友。
  • “到此踪”表示来到这个境界或人世间。
  • “尽作蓬瀛友”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这样的境界,成为其中的朋友。
    赏析:
    这首诗以山水为背景,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表达了对现实不满和向往理想境界的情感。诗中的关键词“白云”、“丹光照崖水”、“仙人迹如扫”等,都富有诗意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同时,诗中的哲理性语言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