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无群子,毫端有百川。
修名如揭月,馀事亦凌烟。
剩欲携藤去,相从听雨眠。
恐渠即霄汉,泉石罢潺湲。

【注释】

眼底:眼中。群子:指众多的人,即世俗之人。毫端:笔尖。百川:比喻众多的诗篇。修名:修养的名声。揭月:明月高悬。馀事:其他事情。凌烟:在屏风上画功臣肖像。

携藤去:带着藤萝离去。相从:陪伴。听雨眠:听雨声入睡。渠:指他(指罗巨济)。霄汉:天空。泉石:山间清泉与石头。潺湲:水流声。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和罗巨济山居生活之时,是一首咏物言志之佳作。《四库全书》云:“罗公远者,古仙人也。尝见《列仙传》,其人有神通,能为人间所不能为之事,如驾云、跨鹤、腾空等。今观此诗,则知罗公远非虚托,实乃诗人自写。”

首联起句“眼底无群子”,意为眼前没有世俗之人(指那些趋炎附势、追逐名利之徒),这是说诗人超然世外,不问世事,不为俗务所累。次句“毫端有百川”,意谓笔下有百川之水(指诗篇),说明诗人胸怀博大,才情横溢,文思泉涌。

颔联“修名如揭月”和“馀事亦凌烟”两句,进一步表明诗人的高洁品格和淡泊之心。诗人认为,只要能够修身养性,自然可以如明镜般洁净无瑕;只要能够潜心修炼,自然会有高尚的名望。至于其它的事情(指功名利禄之类)就不必过于追求了,正如凌烟阁上的功臣画像一样,只是供人瞻仰罢了。

颈联“剩欲携藤去,相从听雨眠”二句,表达了诗人与罗公远结伴同行、共度良宵的愿望。诗人希望像罗公远那样,带上藤萝去山间游玩,一起欣赏那潺潺流水的声音,听着雨声入睡。这既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热爱。

尾联“恐渠即霄汉,泉石罢潺湲”二句,表达了诗人对罗公远的担忧之情。诗人担心罗公远会飞升到天庭中去(指罗公远已经去世),那么山间的泉水和石头就会失去往日的潺潺流水之声(指山中美景不复存在)。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含蓄,意境深远而清新。通过对罗公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高洁品质的向往之情。同时,诗人也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