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第仍为邑,于公未足论。
眼中无佛国,户外即韩门。
道大功非细,人亡德则存。
西风寄双泪,吹到秀峰原。

【注释】

策第:指官署。于公:指宋代诗人苏轼(苏东坡)。眼中无佛国,户外即韩门:苏轼是佛教禅宗的代表人物,但诗中说他眼中没有佛国、窗外就是韩愈的墓门。韩愈,字退之,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道大功非细:道家讲“道”,佛家讲“禅”,儒家讲“德”。这里指道家的“道”和佛家的“禅”都很伟大,但儒家的“德”更重要。

人亡德则存:意谓人虽然死了,但他的美德却永远存在。

秀峰原:山名,在江西九江市西北。

【赏析】

这首诗是刘世臣先生为悼念他的老师苏轼而作的挽诗。苏轼在《赤壁赋》中曾说:“渺沧海之一粟,吾悲夫!”刘世臣先生的挽诗正是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老师的怀念之情。

首联写苏轼在任期满后离任归蜀,人们认为他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地方,只是一位普通的官员而已。这是苏轼自己的看法。然而在诗中,刘世臣先生并没有这样说,而是说苏轼在地方上做官还是值得肯定的。这表现了刘世臣先生对苏轼的崇敬之情。

颔联是说苏轼眼中没有佛国,窗外就是韩愈墓门。苏轼是著名的佛教徒,但他对佛并不迷信,甚至对佛家的一些说法表示怀疑,如他曾写过“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定风波》)这样的词句。因此,刘世臣先生在此处称赞苏轼的胸怀坦荡,不拘小节。

颈联的意思是说,道家讲“道”,佛家讲“禅”,儒家讲“德”,三者都很重要。苏轼是一个多产诗人,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文,其中有许多是歌颂道德的文章。刘世臣先生在这里称赞苏轼的伟大功绩,并表达了他对苏轼的深深怀念之情。

尾联写的是苏轼去世后的情况。古人讲究送葬时要有哭丧的哭声,所以刘世臣先生在此处借景抒情,以西风中的哀伤之声寄托自己对老师苏轼的思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