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出何村尾,桥横乱筱丛。
隔溪三四屋,对面一双峰。
过午非常暖,疑他不是冬。
疏梅照清浅,作意为谁容。

诗句原文:

水出何村尾,桥横乱筱丛。

隔溪三四屋,对面一双峰。

过午非常暖,疑他不是冬。

疏梅照清浅,作意为谁容。

翻译:
河水从哪个村庄的尾部流出来,桥横跨在杂乱的竹林中。
隔着小溪有三四座房屋,对面的山峦如同一对山峰。
到了正午时分阳光特别温暖,怀疑这并不属于冬季。
稀疏的梅花倒映在清澈的小溪中,它在为谁停留?

注释:

  •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乡村景色,诗人杨万里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自然之美。
  • “水出何村尾”中的“出”字用得极为巧妙,表达了水的源头出自某个村庄的尾部。
  • “桥横乱筿丛”中,“横”字描述了桥的形状和位置,而“乱”则形象地描绘了周围的环境。
  • “隔溪三四屋”与“对面一双峰”两句分别描绘了诗人所见的近景与远景,展现了村落的布局和景观。
  • “过午非常暖”反映了当地气候的宜人,暗示了春天的到来。
  • “疏梅照清浅”中的“疏”字传达了梅花分布的稀疏,而“照清浅”则形容了梅花在水中的倒影。
  • “作意为谁容”中的“作意”可能是指某种行为或情感的表达,这里的“为”字表明了梅花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存在。
  •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美丽,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村庄周边环境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自然美的地方。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捕捉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通过观察和描绘细节,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的乡村画面之中,使人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述的美景之中。整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义,启示人们要珍惜自然、尊重自然,并从中获取心灵的慰藉和力量。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