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雨欣初霁,贪程敢晏眠。
排天双壁起,受日一峰先。
入径惟逢树,无人况有烟。
藤深猿不见,声到客愁边。
【解析】
此诗为作者在山中所见所感而写。诗人以“晓晴过猿藤径”开头,交代了自己游历山林的缘由,点出了自己游山的时间和地点。接着诗人描述了雨后初晴、天高云淡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美好景色的欣赏之情。第三四句描写了山峰之高峻与日出之美,第五六句描绘出入山径道时只有树木,人迹罕至,烟霭弥漫的情景。最后两句写进入山路深处,只见藤蔓缠身,不见猿猴,猿猴之声却能传至游客心中,引起客愁。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高远清朗,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诗。
【答案】
译文:
雨后初晴,天空晴朗,白云飘荡。我喜爱这天气,因为久雨刚停,人们贪恋着美好的时光,不愿早起。
天边出现双壁,太阳升起了,山峰最先被阳光照耀。
走进山林小路,只能遇见树,没有其他人。
藤蔓缠绕,猿猴不见踪影,猿猴的叫声传到我的耳边。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山水小景的七绝。
诗的前两句“厌雨欣初霁,贪程敢晏眠”,写的是雨后天晴,诗人欣喜若狂。他喜欢雨后的清新空气,也喜欢雨后的美景。他喜欢雨后的静谧,更喜欢雨后的宁静,因此,他贪恋着这美好的时光,不想早早睡去。“贪程敢晏眠”中的“敢”字,用得极为恰当。在这里,“敢”字既表明了诗人对雨后美景的欣赏之情,又显示了其对美景的留恋之心。
诗的中间部分,“排天双壁起,受日一峰先”,写的是诗人登上高处观赏山间云雾。“排天双壁起”,形容山巅云雾翻滚如翻涌的波浪;“受日一峰先”,则形容山顶上的云雾比周围的山峰更早的露出头来。这里的“起”与“先”两个动词,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了云雾翻滚的情景。“排天”、“受日”二字,更是将云雾比作翻腾的波涛,形象逼真,生动传神。
诗的后半部,“入径惟逢树,无人况有烟”,写的是进入山林小路时所见之景。由于没有人烟,所以路上只有树木。这里的“惟”字,表现了诗人对这一片树林的珍爱之情。“无”字,则表现出诗人对于这片树林的向往之意。
诗的结尾两句,“藤深猿不见,声到客愁边”,写的是诗人进入山林小路深处,只见藤蔓缠身,猿猴不见踪影,猿猴之声却能传到客人的心头。“藤深”一词,既写出了山林小路幽深曲折的特点,又写出了猿猴藏匿于山林深处的情景。同时,“猿不见”也反衬出了猿猴的声音之大,从而更衬托出猿猴声音之悠长、之悦耳,也更能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