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都岑寂,蓝坑分外荒。
屋疏茅送月,壁密荻分霜。
病趾催趺坐,残更妒晓光。
暖寒无上策,来早借朝阳。
【注释】至日:到这一天。宿:投宿,住宿。蓝坑:地名。小民居:小民的房子。竹柱:用竹子做的柱子。荻壁:用荻草做的墙壁。不土:即不土,意为粗糙。岑寂:寂静。分外荒:特别荒凉。屋疏茅送月:指房屋稀疏,月亮从屋檐下漏进。残更妒晓光:残夜的更夫讨厌天亮时分的阳光。暖寒无上策:没有比取暖和防寒更好的办法。来早借朝阳:趁早太阳出来时晒一晒太阳。
【译文】
到了这天我住在蓝坑小民房中,竹子做的柱子粗拙,用芦苇做的墙壁粗糙。一路都寂静,只有蓝坑地方特别荒凉。屋顶稀疏茅草漏进月光,墙壁密实荻草分出霜花。病脚催促我坐在石上打坐,深夜更夫嫉妒清晨的阳光。暖和和寒冷都没有好的对策,早上只好向阳晒晒太阳。
【赏析】
《至蓝坑小民居》是南宋诗人陆游在元符元年(1098)春天所作。这是一首题画诗,通过记叙自己到蓝坑小民居住宿所见之景及感受,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之情。
首两句“至日宿蓝坑小民居竹柱荻壁壁皆不土”,点明题目,交代了写作背景。“至”字写出了诗人对这番景象的新奇之感。“至日”一词,既是说到了蓝坑,又是说到了日子,表明诗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遇到了他感兴趣的风景。这里的蓝坑,是作者所住的客栈,而客栈中的“竹柱”与“壁”,则都是粗犷的材质,给人以质朴的感觉。“竹柱”、“荻壁”二字,也暗合诗题中的“小民居”。而“壁皆不土”,则是说墙壁虽粗糙,但并不妨碍诗人欣赏外面的自然风光。
第三句“一路都岑寂,蓝坑分外荒”是全诗的第二部分。“一路都岑寂”四字,不仅写出了旅途的寂寞,还表现出诗人对于旅途寂寞的感受。而“分外荒”,既写出了蓝坑小民居所处的位置偏僻、人烟稀少的特点,也写出了蓝坑小民居的简陋与清苦。在这里,“分外荒”不仅是对蓝坑小民居的描述,更是对整个旅行途中所见之景的描述。
第四句“屋疏茅送月,壁密荻分霜”是对蓝坑小民居内外景象的具体描述。“屋疏茅送月”,说的是小屋外面稀疏的茅草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清晰,好似在引导着月光进入屋中;“壁密荻分霜”,说的是墙上密集的荻草在霜气中分出了层次,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这两句诗,不仅描写了蓝坑小民居内外的景色,也表现了诗人对于这种景色的独特感受。
最后两句“病趾催趺坐,残更妒晓光”是全诗的最后一部分。这里的“病趾”是指诗人因长途跋涉而感到疲劳,需要休息;“催趺坐”则是一种比喻,意思是说病足的诗人因为疲惫不堪而不能久坐,只能坐着休息;“残更妒晓光”则是说夜晚即将过去,清晨的阳光却依然强烈,使得诗人不得不早早起床迎接朝阳。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状态,也表现出他对这种状态的无奈与感慨。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作,通过对蓝坑小民居内外的景象进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简朴生活方式的向往以及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