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泊楼船铁瓮城,匆匆又作绝江行。
看他蜡烛几回剪,听尽鸡声不肯明。
水底霜寒还十倍,夜来月上恰三更。
篙师好语君知否,江面侵晨镜样平。

丹阳舍舟登车渡江

小泊楼船铁瓮城,匆匆又作绝江行。

看他蜡烛几回剪,听尽鸡声不肯明。

水底霜寒还十倍,夜来月上恰三更。

篙师好语君知否,江面侵晨镜样平。

赏析:

《丹阳舍舟登车渡江》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在丹阳舍舟登车,渡过长江的情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长江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生活的感慨。

诗的首两句“小泊楼船铁瓮城,匆匆又作绝江行。”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抵达目的地后的场景。诗人乘坐的战船停靠在铁瓮城下,而他又匆匆忙忙地准备再次出发,踏上了一段新的旅程。这里既体现了诗人对时间的珍惜,也反映了他对旅行的热爱。接下来的两句“看他蜡烛几回剪,听尽鸡声不肯明。”进一步描述了夜晚的景象。诗人看到烛火频繁地被剪断,听到了鸡鸣声却无法让月亮完全升起,这些细节都展现了长江边夜晚的寂静和寒冷。

第三联“水底霜寒还十倍,夜来月上恰三更。”进一步加深了这一画面的层次感。诗人通过对比水的底部与天空中的气温差异,突出了长江的寒冷。同时,他提到了夜晚的时间,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最后一句“篙师好语君知否,江面侵晨镜样平。”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江面的观察和感慨。他认为江面在清晨时分如同镜子一般平静,这种比喻既形象又富有诗意,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这首诗不仅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长江的自然风貌,也通过对其背后情感的表达,展示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它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值得后人细细品味。《丹阳舍舟登车渡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珍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