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月敲门访病夫,问来还是雪堂苏。
不知把烛高谈许,曾举乌台诗帐无。
【注释】
踏月:乘月而往。
访:看望。
病夫:指王安石,因变法失败,被贬为江宁(今南京市)司马,所以称他为病夫。
雪堂苏:指王安石的号。
烛高谈:点着蜡烛,在室内高谈阔论。许:允许,许可。
乌台诗案:宋神宗时,王安石因为反对新法,被贬为江宁知府。在赴任途中遇赦,返回京城(今河南开封)时,因上书皇帝批评新法而被追回,并下诏将他的诗文交给御史台审查,称为“乌台诗案”。
【赏析】
王安石变法,引起朝野的强烈反响,遭到保守派的疯狂攻击。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与王安石相会于定林寺,两人就变法的问题展开讨论。作者作此诗即事感怀,抒发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他坚持变法、不畏强暴的精神的赞扬。
首句“踏月敲门访病夫”,写诗人夜行去访问友人。诗人深夜来访,可见他对友人关心备至。
次句“问来还是雪堂苏”,写诗人向友人询问姓名。“雪堂”是王安石的书房名,此处暗用典故。
三、四两句“不知把烛高谈许,曾举乌台诗案无”,写诗人和王安石纵谈国事。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诗人以“雪堂苏”自居,认为王安石是自己的知己。他们纵谈国事,彼此毫无隔阂。王安石也毫不隐讳地向诗人表明自己的观点:“曾举乌台诗案无”,意思是说,我曾经受到过新党文官的诬陷,但至今还没有被罢官。
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王安石十分敬重,把他当作知心朋友,希望他能继续支持改革,不要因一时的失意而灰心气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关心和爱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