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眠起宵坐,搔首偶不欣。
孤念元无感,怀我同社人。
昨日林先生,抱经出成均。
初闻为渠喜,忽悟谁我亲。
缅然记宿昔,夜款水际门。
微月耿秋寂,幽蛩慨凉新。
论诗煮豆粥,粥熟天已晨。
先生补天手,万象焉能春。
若非千载仰,却要今世珍。
圣门旧传业,不在先生身。
雪前何有松,燬中谅非珉。
论思尺有咫,决去曾逡巡。
谁言我无耳,老矣未有闻。
先生又舍我,离别尚足云。
桂山玉笋立,桂水罗带纹。
得句能寄似,不须持岭云。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送林谦之司业出为桂路提刑》。以下是诗句和译文的逐句解释:
雨眠起宵坐,搔首偶不欣。
译文:在雨中醒来,深夜坐着沉思,突然感到心情并不舒畅。
注释:雨中醒来,暗示着某种情感或心境的转变;深夜坐着沉思,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不安。孤念元无感,怀我同社人。
译文:独自思念着,没有感动;怀念那些与我志同道合的朋友。
注释:独自思念,强调了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没有感动,可能是因为内心的平静或超脱。昨日林先生,抱经出成均。
译文:昨天林先生抱着经典走出太学(古代的教育场所)。
注释:抱着经典,象征着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走出太学,意味着即将踏上仕途,开始新的生活。初闻为渠喜,忽悟谁我亲。
译文:最初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忽然间意识到这和我并没有关系。
注释:听到好消息而高兴,可能是因为对前途充满期待;忽然间意识到这并不属于自己,可能是因为对现实的失望或反思。缅然记宿昔,夜款水际门。
译文:追忆往日的往事,夜晚站在水边的大门旁。
注释:追忆往事,可能是对过去的怀念或对现在的一种感慨;站在水边的大门旁,可能是为了观察水面上的倒影或是为了感受夜晚的氛围。微月耿秋寂,幽蛩慨凉新。
译文:微弱的月光照耀着秋天的寂静,蟋蟀发出凄切的声音带来新的寒冷。
注释:微月,月亮的光芒微弱;耿秋寂,形容秋天的寂静和寒冷。幽蛩,指蟋蟀;慨凉新,表达了蟋蟀发出的凄切声音带来的新一季的寒冷。论诗煮豆粥,粥熟天已晨。
译文:讨论诗歌时喝着煮豆粥,等到粥煮熟了天也亮了。
注释:煮豆粥,可能是一种文人雅事;等到粥煮熟了,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先生补天手,万象焉能春。
译文:先生有着修补天空的手,万物怎么可能恢复春天呢?
注释:比喻先生有能力、有智慧去修复或改变现状;万象,万物;焉能,怎么可能。若非千载仰,却要今世珍。
译文:如果不是千年之后人们仰望,那么如今就要珍惜。
注释:仰望,意味着人们对先生的敬仰和期待;千载,千年的时间;却要,表示即使不是长久的未来也需要珍惜;今世,现在的这个时代。圣门旧传业,不在先生身。
译文:圣人的门庭里传承着事业,但并不在于先生本人的身上。
注释:圣人的门庭,象征着高尚的道德和学问;传承事业,可能是指道德和学问的传播;先生,指的是某个特定的人;不在先生身,意思是这些事业不是由某人个人所拥有。雪前何有松,燬中谅非珉。
译文:在雪前怎么会有松树,被毁坏的地方自然不会是玉石。
注释:雪前,可能是指在冬天之前;松树,象征坚韧和生命力;毀中,意味着毁坏的地方;谅非珉,表示不是真正的玉石。论思尺有咫,决去曾逡巡。
译文:讨论和思考的距离只有一寸,决定离开时犹豫了很长时间。
注释:论思,可能是指讨论和思考的过程;尺有咫,形容距离很近;决去,决定离开;曾逡巡,表示犹豫不决。谁言我无耳,老矣未有闻。
译文:谁说我没有耳朵,年纪大了也没有听闻过这些事情。
注释:谁言我无耳,表示有人质疑我的听闻能力;老矣未有闻,表示虽然年纪大了但仍然没有听闻过这些事情。先生又舍我,离别尚足云。
译文:先生又要舍弃我了,离别还值得一说吗?
注释:舍弃我,表示被抛弃或离开;离别尚足云,表示离别并不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桂山玉笋立,桂水罗带纹。
译文:桂山上的玉竹挺立,桂水的波浪像罗带纹一样流淌。
注释:桂山玉笋立,描绘了桂山的美丽景色;桂水罗带纹,形容桂水波纹的形状如同罗带般细长且有规律。得句能寄似,不须持岭云。
译文:如果能写出一句像岭云那样飘渺的话来寄托我的情思,那么就不需要拿着岭上的云雾来表达我的心意。
注释:岭云,可能是指岭上的风景或云雾;得句能寄似,表示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不须持岭云,表示不必依赖外在的景物来传达自己的情感。
赏析: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感伤之情。诗中通过回忆往昔、感叹时光流转、抒发感慨等多种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同时,诗歌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孤念元无感”、“万象焉能春”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此外,诗歌还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如“先生补天手”、“圣门旧传业”等句子,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深刻理解。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