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取友孤竹君,馆之山崦与卜邻。
风衿月佩霜雪身,只谈风节不论文。
我开西斋对清润,每嫌隔窗不相近。
别来桃李一再花,我长在外君在家。
归来西斋挂窗处,此君忽在窗前住。
绕墙检校无来路,此君来路从何许。
向来先生初出去,遣猿看墙鹤看户。
如何鹤睡眼未开,此君一夜过墙来。
明朝稚子满庭砌,豹文玉骨龙苗裔。
春风吹堕锦衣裳,仰看青士冠剑长。
先生岂惜窗前地,与君同醒复同醉。
诗句释义:
- 西斋旧无竹予归自毗陵斋前忽有竹满庭盖墙外之竹迸逸而生此也喜而赋之
- “西斋”:指的是作者的书房。
- “旧无竹”:过去没有竹子。
- “予”:我。
- “归自毗陵”:从毗陵归来。
- “斋前”:在书房前面。
- “忽有竹”:突然长了很多竹子。
- “满庭盖”:覆盖了整个庭院。
- “墙外之竹”:从外面来的竹子。
- “迸逸而生此”:这些竹子是意外长出来的。
- “此也喜而赋之”:因此感到高兴,写下这首诗。
- 平生取友孤竹君,馆之山崦与卜邻。
- “平生取友”:一生都在寻找朋友。
- “孤竹君”:指孤独的竹子。可能象征某种高洁的品质或理想。
- “馆之山崦”:把竹子放在山的凹处。
- “与卜邻”:在这里定居。
译文:
我在西斋书房里从来没有竹子,自从我从毗陵回来后,在书房前面就长满了竹子,它们覆盖了整个庭院,甚至连墙壁外面的竹子都长到了这里,我感到非常高兴,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我一生都在寻找那些像孤竹一样的朋友,把他们安置在山的凹处,让他们在这里定居。
赏析:
这首七绝以清新自然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友人的赞美。诗中通过描绘竹林的生长过程,以及竹林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同时,诗人通过对竹子的描述,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孤高不群、清雅坚韧品质的追求和向往,这种追求和向往体现了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