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之溪兮澹以幽,惠之山兮云侔。思君子兮不见,莽草树兮修修。
面句吴兮东而坐,背朱方兮北卧。齐楚岂不强而大兮吾王以妥。
贤于国其无裨兮,不曰季子存而吴贺。彼懵者之躗言兮,谓兆亡于让王。
弗丕承于考心兮,用永五湖之与三江。祀太伯其忽诸兮,顾袭誉于子臧。
曾不知民无让而不立兮,自古皆有亡。诹屺岵与锄箕兮,畴莫知其重轻。
若千乘暨箪豆兮,絜丰约而则明。迨躬逢而利怵兮,亦几何而靡争。
谓吾扎之不懿兮,扎亦恬受而茹声。思复思兮君子,乾坤毁而日月息兮,则君子之亦死。

诗句:延陵季子,荆之溪兮澹以幽,惠之山兮云侔。

译文:延陵季子,荆地的溪水多么宁静啊!惠地的山峦多么高峻啊!我思念那位君子却看不见他;草木茂盛的山林多么茂密啊!

赏析: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对延陵季子的深切怀念和对其人格魅力的高度赞扬。诗中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不仅展示了延陵季子的生活环境,更反映了他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同时,通过对“荆之溪”、“惠之山”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

诗句:面句吴兮东而坐,背朱方兮北卧。

译文:面向东方坐着,背对着南方躺着。

赏析:这首诗中的“面句吴兮东而坐,背朱方兮北卧”,表现了诗人面对自然、静心冥想的心境。在这里,“吴”指的是吴国,即现在的江苏一带。而“朱方”则指的是楚国,是当时中国的两大强国之一。诗人选择在这两个国家之间寻找心灵的栖息地,反映出了他对于政治权力的不屑和对于自然美景的向往。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选择,也反映了他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渴望。

诗句:齐楚岂不强而大兮吾王以妥。

译文:齐国楚国难道不是强大而庞大的吗?但我王却能安妥地治理他们。

赏析:此句体现了杨万里对于治国策略的深思熟虑。他认为虽然大国如齐和楚拥有强大的力量和资源,但真正的王者应该能够恰当地利用这些优势,避免无谓的战争和争斗。他的这种观点,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显得尤为突出,也反映了他对于和平与稳定的追求。

诗句:贤于国其无裨兮,不曰季子存而吴贺。彼懵者之躗言兮,谓兆亡于让王。弗丕承于考心兮,用永五湖之与三江。祀太伯其忽诸兮,顾袭誉于子臧。

译文:贤明的人不会对国家有什么贡献,不说季子存在就能使吴国高兴。那些愚昧无知的人胡说八道,认为灭亡是因为让位给国王。不继承祖先的意志啊,只能永远享受五湖的水和三江的流。祭祀太伯啊要忘掉一切,只记得子臧的美名。

赏析:杨万里在这里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批判。他认为真正的贤明之人并不在于为国争光或取得显赫的成就,而在于是否能够遵循祖先的意志,保持国家的稳定与和谐。这种观点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关注国家的发展而非个人功名的追求。同时,他也指出了一些人由于缺乏历史知识和思考能力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评价,这种行为不仅无助于国家的进步,反而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他鼓励人们要学习历史知识,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以便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诗句:曾不知民无让而不立兮,自古皆有亡。诹屺岵与锄箕兮,畴莫知其重轻。若千乘暨箪豆兮,絜丰约而则明。迨躬逢而利怵兮,亦几何而靡争。谓吾扎之不懿兮,扎亦恬受而茹声。思复思兮君子,乾坤毁而日月息兮,则君子之亦死。

译文:不知道百姓没有谦让就不会有地位;古往今来都有灭亡的时候。不知道山丘上的老人和孩子锄草一样辛苦;不知道他们的轻重多少。如果拥有千乘车马和一筐豆子一样简单;知道节制才能明智。等到亲自经历了才害怕;又能有多少争执呢?以为我的品德不完美;接受并默默忍受声音。想到再次想到君子,天地毁灭日月停止运转;君子也会死亡。

赏析: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杨万里对于社会现实的认知和感慨。他指出,无论在任何时代,民众的谦让都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然而,历史上不乏因贪欲和权力斗争而导致国家灭亡的例子,这让人们深感痛惜和警示。同时,他也意识到只有做到知止知足、淡泊名利,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此外,他还强调了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决定了他的行为举止和对待他人的方式,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和风貌。最后,杨万里以“乾坤毁而日月息兮,则君子之亦死”作为结尾,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坚守。他认为只有在理想的状态下,才能够实现天地的和谐、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