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分忧瞩,东瓯布惠和。
曾蒙倾盖分,偶得枉帆过。
郑驿非常速,融樽复几何。
孙侯不假道,鄙我信为多。
【注释】
太常:指太常博士。李博士:即李公佐。史馆:指秘书省。孙秘:即史馆秘书,即孙邈。继奉:即孙邈之弟,字继奉。使:出使。浙右:指浙江东路一带。孙侯:对孙邈的尊称。三章:指《咏史》。因次韵和酬:即用李公佐的诗作答。次韵:诗歌的一种体裁,与原诗相同,但用韵不同。
【赏析】
此为送人之作。诗人在浙东任官时,曾于公元832年(大中八年)出使浙西,途经杭州、越州(今绍兴)。此时,诗人已离开浙东多年。公元845年(大中九年),他由桂州刺史移任太常博士,又奉命出使浙西。诗人将此行所到之处一一作了记录。其中,他特别提到浙东的孙邈。公元845年冬,诗人经过吴兴(今江苏吴县),曾致书李公佐,并附上自己所作的一首《咏史》诗,希望李公佐能代为转交给孙邈。诗人之所以有此举动,是因为他在浙东任职期间,曾受到孙邈的热情接待,因而十分感激孙邈,想以诗相酬,以示谢意。
诗一开头就交代了这次出使浙东的时间和原因——当年,李白曾受浙东太守钱塘令元稹的推荐,前往长安应试,结果落第而归;次年秋,又因受湖州长史崔郾的推荐,前往长安应试,终于高中进士。由于当时朝廷重视科举取士,因而“十年不调”是常有的事!因此,当李白得知孙邈出任浙东刺史的消息后,便欣然接受了浙东郡守的邀请,前往浙东任职了。然而,由于路途遥远,加之旅途劳顿,再加上公务繁忙,李白在到达浙东时已是第二年春天了。此时,孙邈已离任而去,于是李白只得滞留浙东数月,才得离去。因此,当他得知孙邈要离开浙东赴杭赴任的消息时,自然是十分高兴的。
诗二首句说,北极之地分忧忧国之事,东瓯之地布施惠泽。这两句既表达了对孙邈的敬仰之情,也暗示了他出使浙东的原因。据《旧唐书·李林甫传》载:“太常博士李华尝诣江南判官孙邈,言:‘闻君将行,愿为别辞。’邈曰:‘公自为词,我无多词。’乃作诗赠之。”可见,孙邈出使浙东,是由于其兄李林甫的推荐,而李林甫又是因李白曾向他献过诗,因此才派他去浙东担任刺史之职。
“曾蒙倾盖分”四句,写二人相识的情景。“倾盖”,语出《史记·管晏列传》,谓管仲、晏婴初见齐桓公时,曾把车盖倒过来互相击打着,表示彼此非常亲密。这里借指两人的初次见面。“枉帆”,谓船帆被水打湿或破损,不能正常行驶;此处借指船只被风吹翻或遇险。李白与孙邈在浙东相聚之时,正值秋风萧瑟之际,李白乘舟前往杭州途中,不幸遇到大风大浪;而孙邈则乘坐的是一只破帆小船。两人相遇后,都十分高兴地交谈起来。然而,由于两人都是风尘仆仆,加之旅途劳累,很快便感到疲惫不堪。于是,李白便请孙邈到驿舍歇息休息。不料,孙邈却不肯接受这个建议。原来,孙邈知道李白此次前来浙东的目的就是为了谒见李林甫,因而不想打扰李白的工作。于是,李白只好让孙邈在驿站休息,而自己则继续赶路。
五、六两句,写两人分手的情景。“郑驿非速”,意为从浙东出发去往杭州的驿站不是最快的。“融樽复几何”一句,语出王勃的《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杜甫也有“万里桥边多酒家,鸬鹚鸣处有渔歌”(《登高》)的诗句。这两句是说,从浙东出发去往杭州的驿站不是最快的;至于饮酒赋诗之类的事情,就更不必说了。
尾联两句,写李白对孙邈的思念之情。“孙侯不假道”,意为孙邈并不需要经过我的家门才能到达目的地。“鄙我信为多”,意为我李白如此地想念你,实在是太多了。“鄙”是轻视的意思。“信为多”是说这种思念之情实在太多。由此可见,李白对孙邈的思念是多么深切呀!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叙事简洁明了,抒情真切动人。尤其是结尾四句,更是写得情真意切,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