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六载掌关征,学得阳冰小篆成。
逋客几人曾识面,仙山到处便题名。
桑郊又是乘轺去,铃阁虚烦解榻迎。
旧读春秋究微旨,何须苦说不知兵。

诗句输出:

缙云六载掌关征,学得阳冰小篆成。

译文输出:

在缙云的六年里,我执掌着关口的征税事务,学习并掌握了阳冰的小篆技艺。

注释输出:

  1. “缙云”:地名,位于今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
  2. “六载”:这里指的是诗人在缙云任职的时间长度。
  3. “掌关征”:负责关卡征收税收的职务。
  4. “学得”:通过学习获得。
  5. “阳冰小篆”:指一种书法风格,阳冰小篆是汉代书法家阳望所创的一种小篆风格,后来被用于印章刻制。
  6. “便题名”:在这里可能是指在仙山之上可以随意题字留名。

赏析输出:

这首诗是杨亿对友人韩永锡归朝的送别之作。诗中通过描述诗人在缙云任职六年期间的经历和所学,表达了对韩永锡的赞赏和祝福。首句“缙云六载掌关征”,描绘了诗人在缙云任职六年的场景,这里的“缙云”既是地名,也是诗人仕途的起点。接下来“学得阳冰小篆成”,则展现了诗人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通过学习阳冰的小篆,诗人达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

第二句“逋客几人曾识面”,则是在表达诗人与友人韩永锡之间的深厚情谊,诗人称韩永锡为“逋客”,意即那些隐逸不仕、漂泊四方的高士,而韩永锡无疑是其中一员。这句诗也透露出诗人希望韩永锡能有机会回归朝廷,与众人相见的愿望。

接下来的两句“仙山到处便题名”,则描绘了诗人在仙山之上自由自在地题字的情景,这里的“仙山”并非实际存在的山脉,而是象征着理想中的高尚境界,而“便题名”则表达了诗人在这样理想的环境中能够畅所欲言,留下自己的足迹。这两句不仅展示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他对韩永锡归朝的支持和期望。

最后两句“桑郊又是乘轺去,铃阁虚烦解榻迎”,则是对韩永锡归朝的具体场景进行描绘。诗人提到韩永锡又要出发前往京城,而自己则在家中迎接他的归来。这里的“桑郊”可能指的是故乡的桑田,而“轺”是一种古代的轻便马车,这里用来代指韩永锡归朝时的出行方式。而“铃阁虚烦解榻迎”,则表现了诗人对于韩永锡归来的重视和欢迎之情。他甚至亲自下榻迎接,以示尊敬。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在缙云任职六年的经历以及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回忆,展现了他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韩永锡归朝的祝福和支持。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送别诗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