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熙宁日,葭莩接贵游。
题诗奉先寺,横笛宝津楼。
天网恢中夏,宾筵禁列侯。
但闻刘子政,头白更清修。
【注释】
- 宗室公寿挽词二首:即《赠王公寿》二首。王公寿,字元振,开封人。
- 昔在熙宁日:指王安石变法以前的时代。熙宁,宋神宗年号(1068—1077)。
- 葭莩:用香瓜的薄膜制成的席子,比喻地位低下。接贵游:与权贵往来。
- 题诗奉先寺:奉先寺是洛阳名寺。题诗,指写诗。奉先寺是当时洛阳的一座名刹。刘禹锡曾作《和裴仆射过安国香山寺题白黑龙章》,其中“白”指白居易,“黑”指元稹。这里借指白居易、元稹等文人。
- 横笛宝津楼:宝津楼是宋代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一个著名建筑。
- 天网恢中夏:意谓皇天大义如网般覆盖整个中原大地,使奸佞小人无处藏身。恢,恢复、廓张。中夏,中原大地。
- 宾筵禁列侯:指朝廷宴会上,尊贵宾客都站在行列之中,而他们都是列侯。
- 但闻刘子政:刘子政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因避汉献帝刘协讳,称其字为“文举”。
- 头白更清修:意谓刘子政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更加清爽、高雅。更,更加。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友人王公寿赴任时所作。王公寿字元振,开封人。熙宁时期,他与当时的名人交往甚密,如刘禹锡、白居易、元稹等人。后来,王公寿出任了河南府司法参军。诗人在临别之际,写下两首七绝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两首诗的主旨在于赞颂王公寿的人品和才华。
第一首的第一句“昔在熙宁日”,指王安石变法前的时代。“葭莩”,是香瓜的薄膜制成的席子。“接贵游”,指与权贵交往。这里暗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王公寿与权贵交往密切;二是他在与权贵交往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第二首的第一句“题诗奉先寺”,是指王公寿在奉先寺题写了诗歌。奉先寺是洛阳名刹,是当时京城的重要景点。王公寿在此处题诗,可见他的文化修养和才情。第三联“横笛宝津楼”,是指王公寿在京城宝津楼上吹笛。宝津楼是当时京城的一个重要建筑。第四联“天网恢中夏”,是指皇天有如大网般覆盖着中原大地,使那些奸佞小人无处藏身。这里的“天网”,暗喻皇天正义。第五联“宾筵禁列侯”,是指王公寿在朝廷宴会上,尊贵宾客都站在行列之中,而他们都是列侯。这一句赞美了王公寿的身份高贵,同时也表明了王公寿在宴会中的崇高地位。最后一句“但闻刘子政”,是指王公寿虽然年事已高,但他的精神仍然非常清爽高雅。这里的“刘子政”指的是刘禹锡,因为他年岁虽高,却仍保持着高尚的品格和清新的气度。
这首诗表达了对王公寿的赞赏之情,同时也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种反思和总结。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胸怀和志向,以及他对友情和事业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