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方嗷嗷,我奔走独劳。
停舟近北渚,扶杖步东皋。
霜落瘦石骨,水涨腐溪毛。
更有山阴兴,能无秦复陶。
【注释】
四海:指天下。嗷嗷(áo):哀声,形容战乱时期百姓的哭声。奔走:四处奔波。独劳:一人劳累。北渚:水中小洲。扶杖:手拄拐杖。东皋:山名,在今浙江省桐庐县西,是谢灵运游山的地方。霜落瘦石骨;秋露打湿了山石,石头变得瘦硬起来像骨骼一样,这里用比喻手法描写山的景色。腐溪毛:水涨后,溪边的草木被冲刷掉,只剩下枯枝败叶。能无秦复陶:意谓我怎么能不想起秦始皇和东晋诗人陶渊明呢?能:岂,哪能。
【译文】
天下正处在战争动乱之中,我到处奔波而感到十分辛劳。
停船靠近北岸的小洲,拄着手杖走遍了东面的山冈。
霜打秋露,使得山石显得更加瘦硬像骨骼一样;水流暴涨,冲刷去溪边草木,只剩下枯枝败叶。
还有山阴的美景让我心潮澎湃,难道我不能有陶渊明那样的心情吗?
【赏析】
此诗为作者任道远于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冬,随从广州刺史檀韶北伐途中所作。当时宋军大胜,檀韶想留驻东皋观战后景况,任道远作此诗以抒其豪情壮志。
首句起笔不凡,“四方”二字直贯以下三句,点出时局。作者目睹国势危殆,自己奔走四方,深感国家之不振、民生之多艰,故感慨万分。“奔走独劳”,表现了作者身不由己的悲愤心情。“独劳”,不仅指奔走劳碌本身,而且暗示奔走劳碌的原因——国家多事,自己不能安闲自守。
颔联写景,“北渚”与“东皋”相对应,写出了诗人停舟驻足的地点。“霜落”与“水涨”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所处环境的气候特点。“瘦石骨”与“腐溪毛”对举,形象地写出了寒霜、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不同变化,从而衬托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不平。
颈联两句写自然景物的变化,“更有山阴兴,能无秦复陶?”既是景语又是情语。山阴,地名,在今浙江桐乡西南,作者曾游此地,所以称山阴。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杰出诗人、政治家,他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田园生活。这里作者化用典故,以陶渊明自比,表达自己不愿做官、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决心。同时,“能无秦复陶”也暗指南朝统治者不能重蹈覆辙,不要忘了陶渊明的榜样。
尾联两句是议论抒情,也是作者的豪言壮语,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