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释】

胡逸老:即胡应麟,字世宁(1576-1654),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致虚庵:隐居的地方。遗金满籯:指遗留下的黄金装满了柜子。山随宴坐图画出:山随着坐宴的图画出现。水作夜窗风雨来:像水一样在夜间的窗外形成风雨而来。

【赏析】

《题胡逸老致虚庵》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学者、诗人、戏曲作家胡应麟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达了胡应麟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意境优美,富有哲理,语言简洁明快,耐人寻味。

我们来解读第一句“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藏书比作可以教育孩子的书籍,将遗金比作常带来灾祸的财富。通过这样的比喻,诗人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暗示了隐居生活的重要性和价值。

我们来看第二句“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这里描绘了一幅隐居生活的和谐画面。诗人想象着自己能够与贫苦的人们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而这种喜悦就像明月照亮了蚌壳中的卵一样珍贵。这种画面不仅展现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还传达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我们看到第三句“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水比作了画中的景物,将夜窗下的风雨比作自然界的声音。这样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感受和深刻理解。

我们再看第四句“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隐居生活的美好与神奇。诗人认为,只要他用心去观察自然,无论是山水还是风雨,都可以从中感受到无尽的美妙。因此,任何世俗的东西都无法玷污他的心性与智慧。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超脱尘世的理念。

我们总结一下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首先,诗人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其次,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哲理;最后,诗人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和向往,表达了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