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风俗异衣裘,流落来从绵上州。
未到清明先禁火,还依桑下系千秋。
【注释】
一,全。
原,指中原地区。
风俗异衣裘,风俗不同,衣服也不同。
流落来从绵上州,流落而来,是从绵山一带来的。
未到清明先禁火,清明节还没到来,就下令禁火。
还依桑下系千秋,在桑树下拴着千秋的马。
【赏析】
《观化十五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此诗为其中之一,描写了杜甫流寓绵州(今四川江油县)时的情景。诗写杜甫流寓绵州时的生活状况,以及他关心民生疾苦的高尚情怀。
“一原风俗异衣裘”,开篇点出自己流寓绵州的缘由——这里的风俗与中原迥异。作者以“风俗异”三字总括了绵州的风土人情,而“衣裘”又点出了自己身处异地、生活困顿的状况。
“流落来从绵上州”,继续写自己的处境:漂泊到了绵州,这里成了自己的流落之地。这两句既写出了自己流落绵州的原因——那里的风俗和中原大不相同;又写出了自己所处境遇——身居异域,流离失所。
“未到清明先禁火”,清明时节本该是人们祭扫先祖、缅怀亲情的时候。但绵州此时却提前禁止烧火,让民众们不得安生。这两句诗看似突兀,其实是杜甫借景抒情,通过这一现象表达了对当地统治者的不满之情,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
“还依桑下系千秋”,最后两句则是杜甫在绵州生活的一个缩影。他在桑树下栓住了马匹,以此来度过余下的岁月。这两句诗既写出了他身处异乡的孤独之感,也表现出了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状态。同时,这两句诗也暗示了杜甫对于未来的担忧和期待:他希望在绵州能够度过余下的岁月,同时也希望能够找到一条回家的路。
【译文】
原本中原的风俗就不同寻常,衣着不同。
流落到绵州,来到这个地方。
还没等到清明节来临,就下令烧火,表示哀悼。
还在桑树下拴着千秋,等待归去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