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行到愚溪,竹舆鸣担肩。
冉溪昔居人,埋没不知年。
偶托文字工,遂以愚溪传。
柳侯不可见,古木荫溅溅。
罗氏家潇东,潇西读书园。
笋茁不避道,檀栾摇春烟。
下入朝阳岩,次山有铭镌。
藓石破篆文,不辨瞿李袁。
嵌窦响笙磬,洞中出寒泉。
同游三五客,拂石弄潺湲。
俄顷生白云,似欲驾我仙。
吾将从此逝,挽牵遂回船。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游愚溪》的全文。
我们来看第一句:“意行到愚溪,竹舆鸣担肩。” 这句诗描述了诗人到达愚溪的情景。他骑着竹轿,肩上扛着锄头,准备开始他的劳作。这里的“竹舆”指的是一种轻便的小车,而“担肩”则意味着他需要扛着锄头。
接着我们看到第二句:“冉溪昔居人,埋没不知年。” 这句诗描绘了愚溪曾经有人居住,但现在已经无人知晓他们的年龄。这里的“冉溪”指的是愚溪的一个支流,而“居人”则意味着曾经有人居住在这里。
第三句:“偶托文字工,遂以愚溪传。”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愚溪的赞美之情。他认为愚溪的美景如同文字一般美妙,因此他将愚溪的故事记录下来,以便后人传颂。这里的“文字工”指的是擅长文字的人,而“愚溪传”则意味着愚溪的故事已经被流传下来。
第四句:“柳侯不可见,古木荫溅溅。” 这句诗描绘了愚溪周围的环境。诗人无法见到柳侯(古代贤者),只能看到古树的影子在水面上摇曳。这里的“柳侯”是指古代贤者的形象,而“古木荫溅溅”则描绘了古树的影子在水中摇曳的景象。
第五句:“罗氏家潇东,潇西读书园。” 这句诗描述了愚溪附近的罗氏家族。他们在潇东建有读书园,而在潇西则有一座读书馆。这里的“潇东”、“潇西”分别代表潇水的东岸和西岸,而“读书园”和“读书馆”则是罗氏家族的藏书之所。
第六句:“笋茁不避道,檀栾摇春烟。” 这句诗描绘了愚溪周围的自然景象。笋芽儿生长得非常旺盛,它们不会避开道路;而檀栾树(一种树木)摇动着春天的烟雾,仿佛在欢迎人们的到来。这里的“笋茁”指的是竹笋的生长,而“檀栾”则是一种树木的名称。
第七句:“下入朝阳岩,次山有铭镌。” 这句诗描述了一个场景:游客们从朝阳岩下进入愚溪,然后继续前往次山参观铭文碑。这里的“朝阳岩”是一座山名,而“铭镌”则是指刻有铭文的石头。
第八句:“藓石破篆文,不辨瞿李袁。” 这句诗描绘了苔藓覆盖的石头上留下了篆文的痕迹。这些篆文已经模糊不清,无法辨认出“瞿”、“李”、“袁”等字。这里的“瞿”、“李”、“袁”都是古代的文字,而“藓石破篆文”则意味着苔藓覆盖使得这些篆文变得模糊不清。
第九句:“嵌窦响笙磬,洞中出寒泉。” 这句诗描述了洞穴中传来的笙磬声,以及洞中流淌出的清凉泉水。这里的“嵌窦”指的是洞穴中的石缝,而“笙磬”则是乐器的名称。
第十句:“同游三五客,拂石弄潺湲。” 这句诗描绘了三五游客们在愚溪畔游玩的场景。他们用手拂过溪边的石头,让潺潺的水声更加悦耳。这里的“三五客”指的是三五个游客,而“拂石弄潺湲”则描绘了游客们用手拂过溪边的石头,让潺潺的水声更加悦耳的画面。
第十一句:“俄顷生白云,似欲驾我仙。”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愚溪美景的向往之情。他看到天空中渐渐升起了白云,心中涌起一股想要乘风而去的冲动,仿佛自己已经成为仙人一般。这里的“俄顷”指的是片刻之间,而“生白云”则意味着天空中渐渐升起了白云。
第十二句:“吾将从此逝,挽牵遂回船。”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愚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他决定从这里离去,回到船上继续前行。这里的“从此逝”指的是从这里离去,而“挽牵遂回船”则描绘了诗人挥手告别并乘坐小舟回到船上的情景。
通过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我们可以看到贾岛对愚溪美景的赞美之情和他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同时,他也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了愚溪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