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自煎熬,煮豆以萁爨。
居然忘本根,光阴不供玩。
藏山夜半失,乌合归星散。
因病见不生,达人果大观。

【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八句,每两句为一句。

“民生自煎熬,煮豆以萁爨”,第一联:人民生活自是艰辛,就像把豆子放在火上煮着,而那烧火的豆萁却还在锅里。诗人用“煮豆燃萁”这个典故来比喻当时社会的阶级斗争,揭露了统治阶级与被压迫者之间的尖锐矛盾。“居然忘本根,光阴不供玩”第二联:人们竟然忘记了他们的根本,只顾享受眼前的富贵荣华,不肯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去奋斗。这两句话运用了反诘的语气,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强烈谴责,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藏山夜半失,乌合归星散”第三联:在深夜里,山林里的鸟兽都不见了踪影,而那些像乌鸦那样聚集在一起的人也都各自逃散了。这句诗通过写山林中鸟兽的逃散以及人群的四散,形象地描绘出当时社会动乱不安的局面,反映了人民的惶恐不安,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混乱状况的忧虑。“因病见不生,达人果大观”第四联:由于疾病,人们才认识到生命的价值,真正懂得了生命的可贵。最后两句“达人果大观”,表明诗人对于人生、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两句诗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深刻揭示了作者的人生哲学思想,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社会的认识。整首诗通过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混乱局面的忧虑,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价值的认识和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刻理解。

【答案】

译文:

民生自是煎熬,煮豆燃萁;

人们竟然忘记根本,只是贪图享受。

山林里的鸟兽在夜半时都消失了踪影,乌合的人群也各自逃散。

因为疾病,人们才会真正看到生命的价值;只有真正通达事理的人才能有大彻大悟的见识。

赏析:

此诗作于元代至顺年间(1330—1333),当时作者身处乱世,目睹朝廷腐败,民不堪命,因此写下这首诗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无奈。

首联“民生自是煎熬,煮豆以萁爨”。前两句说,老百姓的生活本来就很艰难困苦,就像在火上煮着豆子而豆萁却在锅里一样。这里诗人借用了一个典故——煮豆燃萁——说明当时社会阶级斗争的残酷性。诗人在这里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是用了反问语气,暗示出统治者与平民百姓的对立关系。

颔联“居然忘本根,光阴不供玩”。“居然”是竟然的意思。“光阴不供玩”即指人不能为了个人的享乐而忘掉根本。诗人认为人们忘了根本是因为只顾享受,而不关心国家大事。这一联诗通过反诘的语气,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强烈指责,并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颈联“藏山夜半失,乌合归星散”。“藏山”指山林,“夜半”指深夜。“乌合”是形容聚集在一起的人群。这一联诗的意思是:半夜时分山林的鸟儿全都消失了,而聚集在一起的人们也都各自逃散了。这里诗人通过写山林中的鸟兽的逃散以及人群的四散,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混乱状况的忧虑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同时这一联诗还暗含着作者对于当时社会局势的不满和担忧,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尾联“因病见不生,达人果大观”。“因病见不生”意指因为生病才看到了生命的价值。“达人”指有见识的人。这一联诗的意思是:真正明白事理的人才能真正领略到生命的意义。最后两句“因病见不生,达人果大观”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既深刻地揭示了作者的人生哲学思想,又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社会的认识。这两句诗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也是诗人对于生命、社会所作出的深刻总结。

整首诗在表达诗人对社会现实忧虑的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诗人通过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混乱局面的忧虑,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价值的认识和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刻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