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欲长存,日月不肯迟。
百年风吹过,忽成甘蔗滓。
传闻上世士,烹饵草木滋。
千秋垂绿发,每恨不同时。
李侯好方术,肘后探神奇。
金樱出皇坟,刺橐览霜枝。
寒窗司火候,古鼎冻胶饴。
初尝不可口,醇酒和味宜。
至今身七十,孺子色不衰。
田中按耘锄,孙息亲抱持。
却笑邻舍公,未老须杖藜。

【注释】

人生欲长存:人生应该要长久地存在。

日月不肯迟:太阳和月亮不会拖延。

甘蔗滓:甘蔗的渣滓,指人老了以后。

上世士:古代有才能的人。

草木滋:植物茁壮成长,比喻人健康长寿。

绿发:黑发,形容人长寿。

李侯:诗人的朋友李仲。

方术:方,指方法;术,指技艺。泛指各种技能、学问。

肘后探神奇:肘后藏有神奇的方书,即《千金翼方》。

金樱出皇坟:金樱出自皇家陵墓,珍贵。

刺橐览霜枝:把金樱摘下来,挂在冰凌上。

寒窗司火候:在冬日的寒窗下掌管火候,准备食物。

古鼎冻胶饴:用古鼎煮的胶饴很硬。

醇酒和味宜:用好酒调和味道适宜。

孺子色不衰:小孩子的脸色也不衰老。

田中按耘锄:春天在田地里劳作。

孙息亲抱持:子孙们亲自抱着老人。

须杖藜:老人拄着拐杖。

【赏析】

这是两首酬答诗,作于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秋九月。当时李仲已年届八十,而作者尚年轻,所以写此诗以酬答。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借典言志,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第一首是一首赠友诗,全诗四句,每句七言,押韵严谨,对仗工整,语言平易流畅,感情真挚深沉,是两首酬答诗中的佳品。

开头两句说:“人生欲长存,日月不肯迟。”意思是说:人生应当长久存在,但时间是不会等人的。这里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慨:人的一生短暂,不能像日月那样永驻人间;但是,人应该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去干一番有益于社会的大事。

“百年风吹过”,这一句是说:人的生命虽然短促,但一百年一晃就过去了。这里用“吹过”来形容时间的流逝,既形象又生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这一事实的认识。

“忽成甘蔗滓”,甘蔗滓是蔗糖的结晶体,比喻人老了以后的身体状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转眼间就会变成蔗糖渣滓,说明生命之短促到了极点。这里的“忽成”一词,既写出了时间的迅速流逝,也写出了诗人对于自己衰老的惋惜之情。

“传闻上世士,烹饵草木滋”。这一句是说:传说古代那些有才能的人都会使用草木为饵来延年益寿。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即传说中的神农氏尝百草而得医药的故事。这个典故表明了诗人对于古代贤人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他自己的养生之道,即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

“千秋垂绿发”,这句是说:千百年来,人们的头发始终是绿色的,因为头发的生长与饮食有关。这里既说明了饮食对于人体的重要性,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身体健康的祝愿。

“每恨不同时”,最后一句是说:我常常遗憾不能和你同龄。这句反映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无奈感怀以及对于友情的珍视。

第二首是一首送别诗,全诗五句,每句五言,押韵严谨,对仗工整,语言简洁明快,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开头两句说:“李侯好方术,肘后探神奇。”意思是说:我的朋友李仲是一位精通医术的人,他的医术非常高超,能让人起死回生。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即东汉时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其中载有“乌头赤石脂丸”等名方,后世称为“仲景方”。这里赞扬了友人的医术高明,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自己医学知识的自信。

接下来两句说:“金樱出皇坟,刺橐览霜枝。”意思是说:金樱是一种珍贵的水果,它的果实来自皇家的陵墓。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即唐代苏鹗《杜阳杂编》卷上记载,唐玄宗曾将金樱赐给杨贵妃食用。这里的描写既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尊重,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之情。

“寒窗司火候,古鼎冻胶饴”,这两句是说:冬天在寒冷的窗户下掌管火候,用古鼎煮出的胶饴非常硬。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冬日劳作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勤劳务实的性格。

“初尝不可口”,最后一句是说:刚开始尝的时候口感不太好。这里既是对美食的评价,也是对友情的一种考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于友谊的珍重之情。

【作者简介】

刘敞(1028—1089),字原甫,一字子宁。北宋官员、散文家,“苏门四学士”之一。他为人耿直忠厚,学识渊博,文章典雅雄健,为文注重气格,尤工骈文,与苏轼齐名,合称“苏刘”。他曾任吏部尚书、翰林学士、御史大夫、礼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等职。

公元1046年(宋仁宗庆历三年)登进士第,授大理评事、馆陶令。公元1052年(嘉祐七年),任右司谏,进知制诰,因谏议吕诲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分司南京。公元1056年(嘉祐十一年)复为左司谏兼侍讲学士,次年迁中书舍人兼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简称相),公元1061年(英宗治平二年)拜平章事兼枢密使、集贤殿大学士、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封魏国公。公元1064年(熙宁元年)因变法得罪新党人物被罢相、贬知亳州。公元1067年(熙宁四年)再召为参知政事,公元1073年(熙宁六年)升任尚书左丞、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判院事。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拜枢相,加检校司徒兼侍中、守司空、卫国公,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因反对司马光独揽朝政而被弹劾降职。公元1085年(元丰八年)卒,终年六十二岁,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