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静在平气,至神惟顺心。
道非贵与贱,达者古犹今。
功名属廊庙,闲暇归山林。
畜鱼观群嬉,笼鸟听好音。
不如一丘壑,随愿得飞沉。
开门纳日月,呼客解缨簪。
诗书抚尘迹,歌舞送光阴。
妖娴倾国笑,丝竹感人深。
豁然开胸次,风至独披襟。
樊笼锁形质,物外有幽寻。

【注释】:

至静在平气,至神惟顺心。 —— 达到极静的境界在于保持内心的平和,最高的神妙境界在于顺应自然。

道非贵与贱,达者古犹今。 —— 道理并不因为地位的贵贱而有所不同,古今有智慧的人都能体悟到这个道理。

功名属廊庙,闲暇归山林。 —— 功业名声属于帝王的殿堂,空闲的时候可以回到大自然的山林中。

畜鱼观群嬉,笼鸟听好音。 —— 养鱼观赏它们在水中嬉戏,养鸟聆听它们美妙的叫声。

不如一丘壑,随愿得飞沉。 —— 不如选择一山一水的地方隐居,随自己的心意自由自在地生活。

开门纳日月,呼客解缨簪。 —— 打开门迎接日月星辰的光辉,呼唤宾客解除他们的头饰和佩带。

诗书抚尘迹,歌舞送光阴。 —— 阅读诗书拂去尘世的痕迹,歌舞助兴打发流逝的时光。

妖娴倾国笑,丝竹感人深。 —— 妩媚动人的美女倾国倾城的笑容,美妙动听的音乐深深打动人心。

豁然开胸次,风至独披襟。 —— 忽然开阔心胸,任凭风吹来只敞开衣襟迎接。

樊笼锁形质,物外有幽寻。 —— 被囚禁的笼子束缚着身体,但精神上却能追求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世界。

【赏析】:

《题高君正适轩》是一首七言绝句。全篇以“适轩”为线索,由轩而及人,由人而及事,层层深入,步步展开,构思精巧,语言清新。前四句写居处环境之清雅,五、六句写闲逸之自足,最后两句写超脱物外的情趣。整首诗意境优美,韵味十足。

首二句点明了“适轩”之因:适轩是为了“致静”,为了“顺心”;而致静、顺心则又是从“适轩”开始的。这两句看似平常,却蕴含了深刻的理趣。“至静”二字,概括了诗人对人生修养的最高要求;“至神”二字,表明了诗人追求的最高目标。这两句既是对“适轩”的说明,又是“适轩”的目的。“适轩”,“致静”、“顺心”,目的何在?“道非贵与贱”,这是说:道理并不在乎地位的贵贱,而贵贱之分正是人为的界限,因此只有“达者古犹今”,也就是能够通达事理的人才能体悟这个道理。这两句既指出了适轩的原因,又说明了适轩的作用。“达者古犹今”,既是对“适轩”目的的说明,又是对“适轩”效果的肯定。

以下四句,进一步描绘了“适轩”的环境。“功名属廊庙”,是指功业名声是属于帝王的殿堂;“闲暇归山林”,是指闲暇之时可以回归自然的山林。这两句是讲适轩之人要处理好功成名就与退隐山林的关系。“畜鱼观群嬉,笼鸟听好音。”这两句写适轩之人在庭园中饲养鱼鸟,让群鱼在池水中嬉戏,让小鸟在笼中婉转啼鸣。这两句是讲适轩之人应如何亲近自然。这两句虽然写的是具体的生活细节,但却表现出适轩之人的高雅情趣。“不如一丘壑”一句,更是表达了适轩之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随愿得飞沉”,意思是只要心中所愿,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无论是飞腾还是沉沦都无所遗憾。这两句既是对前两句的具体化,也是对整个诗的主题的高度概括。

最后两句“开门纳日月,呼客解缨簪。”这两句是说:敞开门窗迎来日月星辰的光芒,召唤客人脱下冠带的装饰。这两句是写“适轩”之人的高尚品格。他们不仅不拘于富贵贫贱,而且在精神上也能与日月同光,与天地齐寿。这种高尚的品格正是“适轩”的目的所在。

此诗用意新颖别致,构思精巧。前四句写居处环境之清雅,五、六句写闲逸之自足,最后两句写超脱物外的情趣。前三句虽为泛论,实则是“适轩”的具体体现。后三句则通过“适轩”这一契机,将“适轩”之人的高尚品格和崇高理想充分展现出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