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底蒲团禅老家,高僧倚坐日西斜。
有人试问西来事,无处安排玉如意。
方者风幡动不同,不道风幡境亦空。
开口已非无问处,高僧不语人归去。

【注释】

承天寺:在今南京市。

蒲团:一种圆形的坐垫。

西来事:佛教称释迦牟尼从印度东来(即西来)传教,所以这里指佛经、佛法。

玉如意:用玉石制成,有柄的装饰品,常用以比喻权位、富贵等。

风幡:风动幡旗。

方者:指正方物。

无问处:无法回答的地方。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古抒怀诗,写于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曾到承天寺游览,寺中有一柏树,相传为晋代高僧道生所植,后由其侄道潜继承,因此称为“法堂”。这首诗是作者题柏树而作。

前两句描写法堂内的景物。诗人首先描绘了法堂前的柏树,“蒲团”一词,既写出了法堂僧人的生活特点,又写出了法堂环境的幽静。接着,诗人又描绘了高僧倚坐在蒲团上的情景。“高僧倚坐日西斜”,一个“倚”字,不仅写出了高僧的悠闲自得,而且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暗示出诗人观赏的时间之长。

第三四句,诗人以设喻的方式,对“西来之事”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诗人认为,佛经中的教义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是相通的,因此,佛经中的某些说法可以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然而,由于人们对佛经理解的片面性,导致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往往不能正确地运用佛经的智慧。这就使得佛经中的某些说法在现实中难以得到应用,从而造成了“无处安排玉如意”的现象。

最后两句,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他认为,虽然佛经中的某些观念在现实中难以得到应用,但这并不代表它们就没有价值。因为佛经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哲理,这些哲理可以引导人们去思考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同时,诗人也指出,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应该过于执着于某个方面,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生活中的真谛。

这首诗通过对法堂内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西来之事”的思考和表达,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思想境界。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并通过自己的文字将其表达出来。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哲理性和深度,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