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忆幽栖地,千峰秀海濆。
归心挂飞瀑,高迹指浮云。
尘世宜深遁,诗名畏远闻。
犹嗟石桥畔,凡圣路岐分。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含意,然后分析手法,最后结合内容作答。“忽忆幽栖地,千峰秀海濆。”忽然想起了隐居的地方,那千峰秀丽,波涛汹涌的大海。“归心挂飞瀑,高迹指浮云。”归心挂在飞瀑上,高志指向了浮云。“尘世宜深遁,诗名畏远闻。”尘世间应该远离世俗,诗名怕被世人传诵。“犹嗟石桥畔,凡圣路岐分。”仍然感叹石桥畔,圣人与凡人的道路分明。诗人在送别友人梵才时,首先写景,用“千峰秀海濆”写出了天台山的壮丽景色,用“飞瀑”“浮云”写出了天台山的奇丽风光,用“尘世”“诗名”写出了天台山的隐逸之美,最后用石桥畔的凡圣之别写出了天台山隐逸之士的高洁。全诗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千峰秀海濆”,千峰秀美,海气蒸腾;“归心挂飞瀑”,归心似挂飞瀑,悬垂欲下;“高迹指浮云”,高迹似指浮云,飘飘欲仙;“尘世宜深遁”,尘世宜深遁,宜于隐居;“诗名畏远闻”诗人自谦诗名虽好,却怕远传;“犹嗟石桥畔”,犹嗟石桥畔,犹叹人世道路。这几句既表现了送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又表现了对友人梵才归隐生活的祝愿。
【答案】
①首二句点出送别之地——天台山,并描绘了天台山的美丽风景。
②颔联以“归心”和“飞瀑”、“高迹”和“浮云”为比,表明自己的归隐之心和追求高远的志向。
③颈联写自己因有诗名而被世人传颂而感到惭愧,表达了诗人向往隐居生活的愿望。
④尾联抒发了诗人对于世俗的鄙弃,以及对自己与凡夫俗子的界限的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