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惟心现,真风触处凉。
具茨非有路,建德岂须粮。
地僻远尘世,境幽闻妙香。
此山斯净土,不必往西方。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所作,是一首描绘净土院的诗。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 法界惟心现:
- 注释:在佛教中,“法界”是指宇宙间的一切现象和存在的整体。这里的“法界”可以理解为整个宇宙或者万物的界限。“惟心现”表示一切法界的显现都源于内心。
-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王阳明认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在于人的心念,强调了心灵的重要性。
- 真风触处凉:
- 注释:“真风”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真理、智慧或清净的心性之风。“触处凉”形容这种风无处不在,给人带来清凉之感。
-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烦恼的境界,心灵得到净化后的宁静和清凉。
- 具茨非有路,建德岂须粮:
- 注释:具茨山是古代传说中的一座名山,位于今山西运城。这里提到的“建德”可能是与佛教修行相关的“禅定”或“悟道”。
- 赏析:王阳明在这里通过对比来强调修行不必依赖于物质资源或外界条件,只要内心清净,就可以达到解脱的境界。
- 地僻远尘世,境幽闻妙香:
- 注释:这里的“地僻”(远离尘世)和“境幽”(环境幽静)都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喧嚣的感觉。而“闻妙香”则是一种比喻,意味着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感受到内心的平和与喜悦。
- 赏析:这句话进一步描绘了净土院环境的清幽和心灵的愉悦,表达了一种向往隐逸的生活态度。
- 此山斯净土,不必往西方:
- 注释:这里的“西方”通常指的是佛教所追求的极乐世界或涅槃之地。王阳明用“斯”表示这是如此这般的净土,不需要到其他地方去寻找。
- 赏析:这句话表明了王阳明对净土的理解,即真正的净土不在遥远的西方,而是存在于当下的这片净土之中。
整首诗通过描绘净土院的环境以及内心的感受,体现了王阳明对于修行和内心清净的重视。他认为修行不在于外在条件的束缚,而在于内心的觉醒和平静,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