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残几枝,插花无点发。
僧房不得地,飘零人所忽。
溪风晚来急,寻香堆碎月。
不料东城春,娇黄方秀发。
新诗寓佳赏,留情宁一物。
芳卉满春山,篮舆来莫歇。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诗写于诗人贬谪江陵时所作,是一首咏梅诗。首二句点明题旨;三、四句写梅花的飘零;五、六句写寻访梅踪;七、八句写东城春色,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心情。全诗以咏梅为题,实际上是在写自己内心的感受,表现了诗人的孤高傲岸、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同时也流露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寒梅残几枝,插花无点发”,首二句开门见山,直接点题。《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问子侄们“君家蓝田,何得都似?”答曰:“郎府亦非有常,但比邻如东园之桃李耳。”这几句诗就是从谢安的典故化出。“寒梅”指东园黄香梅,“残几枝”表明已经凋零,“插花无点发”则说明它没有开花。诗人用“无点发”、“飘零人”来写梅,意在表明诗人自己虽被贬谪到荒凉之地,却仍保持高洁的品性和傲岸的姿态,不肯俯就世俗,屈就权贵。
“僧房不得地,飘零人所忽”,第二句紧承上句而来。“僧房”指僧人住的地方,“不得地”即没有立足之地之意。“飘零”二字概括了前两句的内容,也照应了题目中的“香梅”二字。“所忽”意为被人忽略。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像这僧房里的梅花一样,没有地方可以扎根立足,被人轻视。“飘零”一词既写出诗人的境遇,又写出他对自己命运的不满。
“溪风晚来急,寻香堆碎月”,第三句“溪风”即指江上的溪风。“晚来急”写出了天气的变化,“寻香”即寻找梅花。“寻香堆碎月”,意思是说在溪风中寻找梅花而把月亮都吹碎了,可见诗人寻梅之急切。
“不料东城春,娇黄方秀发”,第四句由前面描写的梅花转入对春天景色的描写。“不料”即没想到,“东城”即诗人贬谪之地,“娇黄”即指春天的梅花。“方秀发”是说春天的梅花刚刚开放,正是生机勃勃的时候。诗人用“秀发”来形容梅花的盛开,形象地描绘了春天梅花的美丽景色。
“新诗寓佳赏,留情宁一物”,第五、六句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新诗”指的是诗人所写的诗作,“佳赏”即美好的欣赏。“留情”是说留有余情的意思,“宁一物”是说自己宁愿做一件值得赞赏的事情,也不去追求其他的东西。这里诗人把自己比作僧人,说自己像这僧房中的梅花一样,虽然不能像它那样扎根立足,但也不愿随波逐流,沉溺于世俗的生活之中。
“芳卉满春山,篮舆来莫歇”,最后两句写自己的行动。“芳卉”指春天的花草树木,“篮舆”即用篮子装载的车子。“满春山”形容花草树木茂盛。“莫歇”意思是不要停歇,也就是不要停下来的意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这百花盛开的春天里,到处都充满了芬芳的花草树木,我乘坐着小车在这山中游览,请不要停下来。诗人在写自己游览山中的情景的同时,还暗含着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赞美之情。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被贬谪到江陵时。诗中以咏梅自抒怀抱,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以及自己的高尚情操。
起句“寒梅残几枝”,直写眼前景象。寒梅虽已残落几枝,却依然傲立在寒风中。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使诗人不禁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因此诗人用“插花无点发”来比喻自己,表示即使被贬谪到荒凉之地,也要像这梅花一样坚强不屈。
次句“僧房不得地”,承接上一句而来。“僧房”即僧人居住之处,诗人借以喻指自己的贬谪之地——江陵。“不得地”意指没有立足之地,“飘零”一词概括了诗人的境遇和心态。“所忽”二字表明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满足,认为自己受到了委屈。
第三句“溪风晚来急”,写诗人在江边游玩的情景。“溪风”即江风,“晚来急”说明当时已是傍晚时分。“寻香”即寻觅梅花的香味,这两句写诗人在溪边的游玩情景,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态。
第四句“寻香堆碎月”,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寻觅梅花的情景。“寻香”即寻找梅花的香味,而此时月光已碎如沙砾,可见寻觅之久。诗人将这一过程写得十分细腻生动,表现出他对梅花的钟爱之情。
第五、六句“不料东城春,娇黄方秀发”。诗人突然想到了春天的梅花刚刚盛开,正散发着迷人的芳香。这里用“不料”一词写出了他对于春天的到来并没有想到过,也反映出他对于春天的喜爱。同时,诗人用“娇黄方秀发”来形容春天的梅花刚刚绽放,正是生机勃勃的时候。
最后两句“新诗寓佳赏,留情宁一物”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的诗作寄托着我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心情,我只留下一点情感,不去追求其他的东西。这里诗人将自己比作僧人,表示自己像这僧房中的梅花一样,虽然不能像它那样扎根立足,但也不愿随波逐流,沉溺于世俗的生活之中。
整首诗以咏梅自抒怀抱,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以及自己的高尚情操。诗人通过对梅花的描写和自己的游历情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豪放情怀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