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蛩何处栖,栖傍砧石月。停砧问蛩鸣,砧动蛩复歇。
似鸣辛苦心,欲替征人说。去年旧衣寄谁去,今年新衣织到曙。
却移砧石来支机,蛩鸣复在支机处。
【诗句释义】
- 寒蛩(qióng):蟋蟀。
- 何处:何处有?什么地方?
- 栖:栖息,这里指鸣叫。
- 砧石:古代用来捣衣的砧板,石头做的。
- 停砧:停止敲击砧子。
- 蛩(qióng)鸣:蟋蟀的鸣叫声。
- 似鸣辛苦心:好像鸣叫时心里感到辛苦。形容声音凄切悲苦。
- 欲替:想要代替。
- 征人:出征的人。
- 去年旧衣寄谁去:去年送走的衣物寄给了谁?
- 今年新衣织到曙:今年的衣物织到了天亮。
- 却移砧石来支机:又把砧石移来支撑织布机。
- 蛩(qióng)鸣复在支机处:蟋蟀的鸣叫声又出现在支撑织布机的砧石上。
【翻译】
寒夜中哪是蟋蟀的栖居之处,它紧挨着捣衣用的砧石,在月光下鸣唱;停下手中的劳作,问蟋蟀为什么这样鸣叫,可是砧声一响,它又停止了。
好像蟋蟀的叫声让人感到辛酸,仿佛是它在诉说着远行者的艰辛和思念之情,像是要代替那些在外征战的人们说话。去年送走的衣物是谁家的姑娘寄出的?今年的新衣又是谁来织成的呢?
现在又将那捣衣用的砧石移来支撑织布机,而那蟋蟀的鸣叫声又一次响起,似乎回到了当初那个支撑织布机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秋夜女子为远征丈夫缝制衣裳的场景。诗中通过描绘寒夜里蟋蟀的鸣叫以及女子的动作,展现了一个温馨而又充满哀愁的画面。诗中的“寒蛩”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深秋时节的凄凉氛围,而女子的勤劳与坚韧也通过“停砧问蛩鸣”、“似鸣辛苦心”等句子得以显现,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情感色彩和生活气息。此外,诗中的“去年旧衣寄谁去,今年新衣织到曙”更是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牵挂和思念,展现了一种深深的家庭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最后,通过将砧石移到支机处,又让蛩鸣声再次响起,诗人巧妙地以物传情,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