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圃我依浮石滩,筑台君占白云山。
三秋一日登临外,千里同风咫尺间。
峰黛阴晴长黯黯,溜琴朝夕自潺潺。
休官谁道何曾见,林下如今两处闲。

次韵毛维瞻白云庄三咏掬泉轩

赵抃诗意与赏析

  1. 治圃我依浮石滩
    赵抃在治理自己的园地时,选择了一个位置靠近浮石滩的地方。这一地点的选择可能基于对自然地形的观察和利用。浮石滩的独特地貌可能为种植提供了理想的土壤条件或水源保障。

  2. 筑台君占白云山
    在赵抃的构想中,他计划在白云山上建造一个观景台。这个观景台不仅具有观赏美景的功能,还可能用于进行政治活动或学术交流。赵抃此举体现了其对于山水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于公共空间的利用和规划的重视。

  3. 三秋一日登临外
    诗中提到“三秋一日登临外”,这里的“登临”可能指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体验,也可能是指实际的登山活动。秋天的景色常常被文人墨客用来抒发感慨,赵抃的用词表达了他对自然变化的深刻感受。

  4. 千里同风咫尺间
    通过“千里同风咫尺间”的描述,赵抃展现了他对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感受,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这种境界反映了他对传统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观念的认同和追求。

  5. 峰黛阴晴长黯黯
    赵抃在此处描绘了山峰在多变天气下的样貌。这种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象细腻观察的能力。

  6. 溜琴朝夕自潺潺
    赵抃以“溜琴”来形容泉水的声音,这不仅赋予了自然元素以动态美,也反映了诗人对音乐与自然和谐共鸣的向往。

  7. 休官谁道何曾见
    最后一句反映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涯的感慨。通过反问“谁道”和“何曾见”,赵抃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淡忘和超然态度。

  8. 林下如今两处闲
    在这段诗作的结尾,赵抃提到了自己在林下隐居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体验不仅让他远离了尘嚣,也让他有机会深入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比“林下”与“两处闲”,赵抃强调了自己对简朴生活的珍视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状态的追求。

《次韵毛维瞻白云庄三咏掬泉轩》不仅展示了赵抃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和内心世界的深刻表达。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