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舆辍肉为闻声,德洽民心苦好生。
智者教行尤可尚,放螺从此得溪名。
放螺溪
子舆辍肉为闻声,德洽民心苦好生。
智者教行尤可尚,放螺从此得溪名。
注释:
- 子舆:指古代的隐士或贤者,此处泛指有德行的人。
- 辍肉:停止吃肉,象征放弃欲望和贪婪,保持清心寡欲。
- 闻声:听到声音,这里指听到自然的声响。
- 德洽民心:德行符合民心,使民众感到满意和欣慰。
- 苦好生:厌恶过度的欲望和贪生。
- 智者教行:明智之人的行为举止。
- 尤可尚:尤其值得推崇。
- 放螺:让螺蛳回归自然,比喻恢复生态平衡。
- 溪名:溪流的名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有德行的人,他因为放下了对财富和名利的追求,而得到了人民的爱戴。他的行为举止,尤其是放弃吃肉以听到自然的声音,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他的德行和行为,使得民心感到满足和欣慰,因此他被誉为“德洽人心”的好人物。
诗中提到“智者教行尤可尚”,表明这位贤者的智慧和行为举止,不仅值得推崇,更是值得学习的榜样。他通过自己的行为,教育人们不要过度追求物质和权力,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提升。这种思想观念,对于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一句“放螺从此得溪名”,则是诗人对这位贤者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他认为,正是因为这位贤者的行为,才使得这个地方有了“放螺”这个名字,象征着这里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恢复和保护。这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期待。
这首诗通过赞颂一位贤者的品德和行为,表达了作者对和谐、自然、道德和生态保护的向往和追求。它不仅是一首赞美诗,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做人、做事、处世的箴言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