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剑前时为我来,志同道合味悠哉。
每怜一水马头险,惜放斯人鹢首回。
鲁语手笺应毕卷,汾亭指授想多材。
不知肯践诗盟否,菊已凋零梅又开。

【注释】

琴剑:指文房四宝。志同道合:意气相投。味悠哉:意味深远、长久。马头:地名,位于今山东济南市西南。斯人:此君,指陈如晦。鲁语:指《论语》。手笺:书信。汾亭:在今山西临汾市东南。多材:才能高超。肯践诗盟否:能否兑现诗人的诗约。菊已凋零梅又开:菊花凋落,梅花开放,喻指时序更替,岁月不居。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全诗从饯行和留赠两方面着笔。开头两句写与友人离别的情景。首句“琴剑”指文房四宝(琴、棋、书、画),暗含了对友人才华的赞扬;次句点明了与友人志趣相投,情谊深厚,是知己好友。“每怜一水马头险”,“每怜”,每每怜惜;“一水”、“马头”,都是地名,指黄河渡口;“险”,艰难。这里表达了对河中舟船艰危险恶的担忧。“惜放斯人鹢首回”,“斯人”,此处指友人陈如晦;“鹢首”,鹢鸟头上的羽毛,比喻舟船;“回”,顺流而下。“惜放”是惋惜的意思。诗人担心友人乘舟渡河时有危险,所以发出感慨:“每怜一水马头险,惜放斯人鹢首回。”

中间两联写留赠。第三联由“鲁语”引出“汾亭”,表明诗人与友人的交往地点。“多材”,多才多艺;“指授”,指点传授。“不知肯践诗盟否”,诗人自问,也反问友人是否能够实现与自己的约定?“诗盟”即“君子之交淡如水”,是说君子之间交友不必以物质利益为重,而是看重道义、情义、友谊,彼此心照不宣,心领神会,而无需用金钱来维系。第四联进一步写赠诗之事。“菊已凋零梅又开”,是说秋天来临的时候,菊花已经凋残了,然而寒冬腊月里,梅花却又盛开了,这是多么令人高兴啊!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南朝梁代诗人王僧虔在《夜读赋》中写了一个故事:“昔吴隐夫独游京口,见前贤墓,叹曰:‘此间自有荣华贵贱,但长共山川做了耳。’”意思是说,过去吴隐夫独自游览京口,看见前贤的墓地,感叹地说:“这些地方本来就有自己的荣华富贵和贫贱之分,但最终都永远地同山川共存了。”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希望与陈如晦保持这种纯洁高尚的友谊,即使岁月消逝,友情永恒,如同那永垂不朽的梅花。

结尾两句写诗人的祝愿。“不知肯践诗盟否”,诗人希望友人能接受他的赠诗之意。“菊已凋零梅又开”,诗人希望友人能与梅花一样,在岁寒时节依然傲然挺立,不因时光流逝而改变节操。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挚友陈如晦时的赠答之作。全诗结构严密,脉络清晰,情感真挚,格调高远,既表现了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也抒发了对朋友未来美好前程的祝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