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漳北去水滔滔,一舍相望倍郁陶。
腐肉岂宜撄利剑,小鸡聊用试牛刀。
冯欢久客弹长铗,扬子多愁赋广骚。
无限秋风助佳兴,故人不见我心劳。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这是一首七言排律。首二句,写武景才在漳水之北的任所,面对滔滔清漳水,不禁倍觉郁郁不乐,“倍”是加倍的意思;第三句,写武景才是个贪腐的人,不应该用利剑来对付他,这里暗指武景才贪财如命、为非作歹;第四句,写小鸡儿也敢用刀杀牛,比喻武景才也敢于以权谋私,欺压百姓;第五六句,写久客思归的冯欢弹起长铗(古时剑把),扬雄则赋广骚(即楚辞)来抒写自己的忧愁和不平;最后两句,写秋风助兴,却不见故人,内心十分烦恼。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是一首七言排律。首联,写武景才身居高位却郁郁不乐的原因,一是身处浊漳北岸,面对滔滔清漳水而倍感压抑;二是武景才是个贪腐的人,不能容忍他人侵犯自己的利益,所以面对腐肉,就不敢去撄利剑;第三联,写武景才欺压百姓,用“一舍相望倍郁陶”来形容其心机深沉,奸猾狡诈。颔联,写武景才的丑恶行径,小民百姓被其欺压,如同雏鸡一样任人宰割,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武景才能欺压百姓的事实。颈联,通过冯欢弹铗自伤、扬雄赋骚抒怀,表达了诗人对于武景才的强烈不满和愤懑之情。“久客”指久处异乡、久居他职,诗人久客思归,但武景才却贪财如命、为非作歹,因此诗人只能弹铗长叹,寄情于酒。“弹铗”,是《战国策·齐策二》中冯谖的故事,冯谖贫困之时,孟尝君曾给他一个官做,可冯谖嫌其俸禄微薄,于是孟尝君赐给宝剑,冯谖又嫌其无实,于是孟尝君又赐给千金,冯谖又嫌其少,于是孟尝君又赐给美玉,冯谖这才满意。“弹铗”就是弹着宝剑唱出“长铗归来乎”的歌谣。“扬子”,是指汉代著名的文学家、辞赋家扬雄,字子云,西汉人。“多愁”指其一生穷困潦倒,仕途坎坷,抑郁不得志,经常借酒浇愁,写下了千古传诵的《长门赋》。“赋广骚”指扬雄借楚辞来抒发自己心中的郁闷之情。尾联,写秋风助兴,却不能见到久别的友人,诗人心中更加烦闷。“秋风”指的是秋天的风,这里既指自然景物,又借指人事变迁;“助兴”意指“助长兴致”;“佳兴”指美好的兴致。“故人”指朋友。“不见”指没有看见,“我心劳”指心中烦恼。

3.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技巧。此诗首联“清漳北去水滔滔”,“滔滔”二字,形容水流声不绝于耳,渲染出一种汹涌澎湃的气势;次句“一舍相望倍郁陶”,“一舍相望”指距离较近,“倍郁陶”形容心情沉重郁闷,表现诗人内心的忧郁。颔联“腐肉岂宜撄利剑,小鸡聊用试牛刀”,意思是说:腐烂变质的肉体怎么能抵挡利剑的伤害呢!小鸡用来试探屠夫的刀子还嫌太钝,更何况是锋利无比的宝剑!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来讽刺武景才的为人。颈联“冯欢久客弹长铗,扬子多愁赋广骚”,意思是说:冯欢因为长期在外地任职而弹起了长铗,扬雄因多愁而创作了楚辞。这两个典故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诗人对武景才及其本人的不满情绪。尾联“无限秋风助佳兴,故人不见我心劳”,“佳兴”指美好兴致,“助兴”指“助长兴致”,这里指秋风使诗人的心情变得愉快起来;“故人不见”“我心劳”则表明诗人思念远在他乡的朋友。全诗通过对武景才的揭露、讽刺和同情,表达了诗人对武景才的厌恶和不满情绪,以及对久别的朋友的思念之情。此诗采用比兴等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具象化、情感化,使得诗歌形象生动、含蓄隽永。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的作品。王勃(650—676),字子安,汉族,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文学家。王勃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富于变化,风格独特,意境深远,清新俊逸,婉转流畅。他的诗题材广泛,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也有咏物抒怀的作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便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八句二十八字,结构严谨,脉络清晰;遣词精炼,寓意深刻;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诗中不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友谊,更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