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昔避世贤,隐居岂自喜。
甘守西山饿,清洗颍阳耳。
一旦事高尚,万古激贪鄙。
孰谓乐山林,便可轻朝市。
窃笑效颦人,不知捧心美。
妄将凡庸姿,敢希明哲轨。
盗此嘉遁名,纷若干时子。
仕途指捷径,矫伪污青史。
圣朝扬仄陋,采录无遐迩。
不遗下体葑,况乃中乡芑。
多士生此时,贫且贱焉耻。
梦自傅岩来,猎从渭滨起。
隐君闻此风,翻然乌可已。
聊为知者道,庶达名庵旨。

在昔避世贤,隐居岂自喜。

甘守西山饿,清洗颍阳耳。

一旦事高尚,万古激贪鄙。

孰谓乐山林,便可轻朝市。

窃笑效颦人,不知捧心美。

妄将凡庸姿,敢希明哲轨。

盗此嘉遁名,纷若干时子。

仕途指捷径,矫伪污青史。

圣朝扬仄陋,采录无遐迩。

不遗下体葑,况乃中乡芑。

多士生此时,贫且贱焉耻。

梦自傅岩来,猎从渭滨起。

隐君闻此风,翻然乌可已。

聊为知者道,庶达名庵旨。

【注释】

“在昔”:从前。

“贤”:贤良的人。

“自喜”:自己感到高兴。

“甘守”:乐意地忍受。

“西山饿”:《诗经·大雅·抑》:“于乎皇览!其命维何?天何言哉?其情孔艰!维彼愚人,亦复如是。”《论语·雍也》:“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朱熹集注:“盖言孔子之门,有颜回之徒,虽愚亦能乐道。”后因以“西山饿”指退隐山林的贤人。

“清洗”:洗去污秽。这里比喻清除世俗的名利之心。

“事高”:指追求高尚的事业。

“激”:激发。

“贪鄙”:贪婪卑鄙。这里指贪官污吏。

“乐”:安于。

“偷笑”:暗中讥笑,含讽刺意味。

“效颦”:原指西施皱眉的美态,后人用以比喻盲目模仿他人而失去自己的特色。

“捧心”:典出《史记·管晏列传》,晏婴为齐相时,齐国国君经常向他询问治国之道。有一天,有人对齐景公说:“晏婴身长不满六尺(约1.67米),面如辅(脸形像盾牌一样),目如明星,声音洪亮,站立如插立(站得笔直),坐如伏虎(坐下时两膝弯曲),是君子啊!”齐景公听信谗言,要杀了晏婴。晏婴知道自己受冤,就请景公去看他捧着心的样子。景公见此,才知错了,便放了晏婴。后用“捧心”表示曲意逢迎或阿谀奉承。

“妄”:胡乱。

“凡庸”:平庸、平凡的。

“希”:希望。

“盗”:窃取、占有。

“嘉遁”:指隐居。

“纷”:众多、杂乱。

“指”:指引、引导。

“矫”:假借、伪造。

“青史”:古代在竹简上用青色书写的文字,代指史册。这里指历史。

“仄陋”:地位低下,处境艰难。

“采录”:采集、记录。

“无遐迩”:没有远近之分。这里指不区分地域。

“下体”:指下层百姓。

“中乡”:中间、正中。

“寤”:醒、觉醒。

“傅岩”:《书经》中的一篇,记述尧帝禅位给舜的故事。《尚书·泰誓》中也有类似记载。后因以“傅岩”为称颂臣子尽忠的典故。

“渭滨”:《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与张良闲居时,曾钓鱼于渭水之滨,刘邦向张良问计灭秦之事,张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回答。

【赏析】

这是一首托古讽今诗作。作者通过叙述隐居者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当时政治腐败现象的不满和批评。全诗结构紧凑,语言流畅,寓意深刻,富有哲理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