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山前万里秋,野花衰草替人愁。
中原好在平如掌,莫把长淮当白沟。
【注释】
第一山:指汴京(今河南开封)附近的黄河渡口。万里秋:指辽阔的中原大地,秋天的景象。野花衰草:指荒郊野外。
中原:泛指中原地区。平如掌:形容原地形平坦。白沟:指淮河北岸的古沟。
【赏析】
《登汴州故城》是南宋诗人汪元量的一首七律。诗中通过“第一山”这一地名,将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地理环境、历史沧桑及作者的身世遭遇巧妙融入诗歌之中,抒发了对故乡和祖国沦亡的无限哀思,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亡的痛心疾首,同时寄寓着对恢复故土的殷切希望。全诗语言质朴,意境雄浑苍凉;风格沉郁悲壮。
首联:“第一山前万里秋,野花衰草替人愁。”
在汴京城外的第一座山前,千里黄土地上的野花凋残,衰草连天,这一片萧条凄凉的景象正代替着人们心中的忧愁。诗人以写景起兴,用“万里秋”、“野花衰草”、“替人愁”三组意象,渲染出一幅荒凉的边塞景象,为下句铺垫。
颔联:“中原好在平如掌,莫把长淮当白沟。”
中原地区地势平坦,就像一块平展的手掌一样,它的好处就在于此。而不要像长淮一样成为敌人进攻的据点,要把它当作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长淮”代指南宋的淮河。这里诗人意在强调中原地区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应该好好保卫。“莫把长淮当白沟”,即不要轻易地让敌人越过淮河,这是为了提醒南宋朝廷警惕敌情,勿忘国难。
这首诗以“第一山”为题,实则是借汴京一带的山水风物来表达其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
首句“第一山前万里秋”,以“第一山”为起点,描绘出了汴京城外的壮丽风光,同时暗示了诗人所处之地正是南宋王朝的中心地带。接着,“野花衰草替人愁”一句,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隐喻了国家的现状——战乱频仍,百姓生活困苦。然而,诗人并没有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倒,反而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颔联“中原好在平如掌,莫把长淮当白沟”,更是将这种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认为中原地区地势平坦,如同一块巨大的手掌一般,拥有强大的防御能力。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优势,将其作为保卫国家的坚实基石。同时,也不能因为敌人的入侵而动摇我们的防线,更不能让敌人轻易越过淮河这样的天然屏障。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领土安全的坚定信念,也展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
尾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这两句诗以更加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他看到,国家的山河已经破碎不堪,如同飘散的柳絮一般无依无靠;自己的命运也如同飘摇不定的浮萍,无法把握自己的未来。这里的“风飘絮”和“雨打萍”都是比喻用法,形象地描绘了国家和诗人自身的动荡不安。而诗人的担忧和无奈之情,也在这两句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不仅展示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也体现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关切。通过对汴京周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变迁的描绘,诗人成功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