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具天德,气禀有昏明。
学以致其知,善恶义乃陈。
恶既在必去,善即在持循。
知之虽曰至,行之贵乎诚。
念虑或未实,覆护寻亦生。
遂令负初心,怛焉愧于人。
君子必谨独,暗室十目瞋。
毫厘不苟徇,隐微常战兢。
好恶慊于己,择言无在身。
由中以达外,万善皆精纯。
大书毋自欺,高斋扁新名。
居常目在是,以况汤盘铭。

【解析】

本诗是诗人在《无妄斋集》中收录的一首题咏,作于元统二年(1334)冬。此诗为作者自勉之词。诗中以“人心”“天德”开篇,说明人的本性是善的;然后分别论述人要知善恶、行善恶。最后两句强调行恶必去,行善必持循,而知恶行善必须诚笃。末句是全诗的关键,表明了诗人的道德观。

【答案】

译文:

心地本来具足上天的品德,禀受气时有昏明之分。

通过学习能够获得知识,辨别善恶义理自然分明。

如果恶已经存在就一定要去掉,善就应该持循不渝。

虽然明知是善却未必做到,行动上却应贵在诚笃。

考虑和思虑有时并不真实,于是又滋生出种种护短。

结果导致背弃初心,内心感到惶恐不安。

君子务必要谨守独处之时,暗中做事如同十目睽睽之下一般。

微小的地方也不能马虎徇私,细微之处也要谨慎小心。

自己好的东西不能让自己厌恶,选择言语不要有所偏爱。

从内心深处达到外部,所有的善都能精纯不杂。

大书不必自欺欺人,把高斋改为新名。

日常的所作所为应当始终不忘,用它来对照汤盘上的铭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