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黄禁陌夜飞戈,南去人稀北去多。
自古胡沙埋皓齿,不堪重唱蓬蓬歌。
【注释】
1.仓黄:仓皇。仓黄禁陌:指汴京(今河南开封)被金国占领后,逃难百姓匆忙中奔走于官道之上的景象。禁陌:官道。
2.飞戈:指战乱。
3.南去人稀北去多:指逃亡者从南方往西北走,人数稀少;而从北方往西北走的人则很多。
4.皓齿:洁白的牙齿。
5.蓬蓬歌:悲壮凄凉的歌声。古代有以歌舞相和的习俗,如《楚辞·招魂》“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中的“杂瑶象以为车”,《古诗十九首》“良马忽东逝,客与吾车期”中的“良马忽东逝”,都是说良马忽然向一个方向疾驰而去的情景,这里也是比喻人们纷纷奔向某个地方的情景。
【赏析】
这首诗作于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当时汴京沦陷在金人手里,作者因避金军南下之祸,从东京到陈州。诗中描写了汴京沦陷后逃荒者匆忙奔走于官道之上的情形,并借此抒发了诗人对国土沦亡、人民蒙难的悲痛感慨。全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能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的忧患意识。
开头两句,写汴京沦陷后,官道之上,逃难者匆忙奔走。仓黄,即仓皇。仓黄禁陌夜飞戈,指汴京沦陷后,逃难者匆忙奔走,仓皇之中,飞马蹄声,戈矛横击。“夜”字点明时间。“禁陌”,指官道。“飞戈”,指战乱。“禁陌”,古时指京城或皇帝所经之路。《诗经·小雅·巷伯》:“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毛传:“行,路也。”王先谦集三家义疏:“周,王城也。……言行者,王城之路。”《汉书·高帝纪下》:“沛公至霸上(今陕西省西安市东)三日,乃拜韩信为执宰,载与俱归营。诸将皆曰:‘大王已知汉王而遣信,信必诈王,欲复求信而重失王。’樊哙曰:‘虽无钱王命将,信亦足以勇矣。’”又引《韩非子》云:“夫韩卒以五万之众,距创百馀万之军,其故何也?则以战死之日数六十六万人众矣。”可见“飞戈”即是指兵戈,是战争的象征。这一句既描绘了逃难者匆忙奔走的情形,同时也暗示了战争即将爆发的背景。
“南去人稀北去多”,是承接上句而来,进一步描绘了逃难者匆忙奔赴的方向。南去人稀,指逃难者向南逃亡的人数较少;北去人多,则说明从北方逃难的人数较多。这一对比,既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也为下文的议论铺垫了基础。
“自古胡沙埋皓齿”,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自古以来,胡人的沙漠已经埋没了中原人民的皓齿,这是历史的悲剧,也是现实的残酷。这一联既承接了前文的战争背景,又引出了后文的议论。
“不堪重唱蓬蓬歌”,是本诗的主旨句。这里的“不堪重唱”并非指不忍听那些悲惨的歌声,而是说由于战争的缘故,人们已经没有心思去唱歌了。这一句既是对前文“仓黄”、“飞戈”、“南去人稀”的总结,又是对后文“胡沙”、“皓齿”、“不堪重唱”的铺垫。诗人在这里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国家沦陷、人民蒙难的悲痛感慨。
这首诗通过描绘汴京沦陷后逃难者匆忙奔走的场景,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历史悲剧的思考和对现实困境的感叹,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前途的关切。同时,这首诗也以其质朴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深沉、忧郁而又充满爱国情怀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和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