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水漫漫日夜添,芡芒蒲锷斗尖铦。
不须更问雨多少,且喜西窗青入帘。
湖水漫漫日夜添,芡芒蒲锷斗尖铦。
不须更问雨多少,且喜西窗青入帘。
注释:
湖水:指湖面波光粼粼。漫漫:水波浩渺、宽广的样子。芡芒蒲锷斗尖铦:菱角(菱)和荷叶(荷)的尖端锋利如刀,与水草(蒲)的尖刺相斗。斗:较量,争斗。铦:锐利,锋芒。
不须更问雨多少,且喜西窗青入帘。
不须:不需要。更:再。喜:喜欢。西窗:西边窗户。青:青色,这里指窗帘的颜色是青色。
湖水漫漫日夜添,芡芒蒲锷斗尖铦。
不须更问雨多少,且喜西窗青入帘。
湖水漫漫日夜添,芡芒蒲锷斗尖铦。
不须更问雨多少,且喜西窗青入帘。
注释:
湖水:指湖面波光粼粼。漫漫:水波浩渺、宽广的样子。芡芒蒲锷斗尖铦:菱角(菱)和荷叶(荷)的尖端锋利如刀,与水草(蒲)的尖刺相斗。斗:较量,争斗。铦:锐利,锋芒。
不须更问雨多少,且喜西窗青入帘。
不须:不需要。更:再。喜:喜欢。西窗:西边窗户。青:青色,这里指窗帘的颜色是青色。
三老堂 三老非隐者,乡里道义人。 缔交何绸缪,白首情益亲。 进退小或异,归于重其身。 逸老田北效,筑堂北溪上。 野拙彼二老,招迹日俱往。 幽泉弄清泠,平野得遐旷。 谓近隔城市,谓远非山林。 青岑落尊酒,白云贮衣襟。 岁月付清醉,志蕴还长吟。 颓俗可以敦,媮风为之重。 人生苦飘忽,事往真幻梦。 但闻三人墓,萧萧木已拱。 朅来抚陈迹,春衣吹我衣。 墙边见残萼,屋角悬斜晖。 雍琴感今昔,辽鹤惊是非。
诗句:鬋予会到冈,心休境自适。丈室居士家,环堵儒者宅。 译文:我来到山冈,心情舒畅,环境舒适。这里是一家居士的房子,四周都是读书人居住的地方。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刘挚在山冈上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满足。他选择了一个清幽的山冈作为隐居之地,远离尘嚣,享受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乐趣。这里的居士之家和周围的读书人形成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诗中的“丈室”指的是宽敞的居室
注释: 方雄望三楚:指地势雄阔,高峻如“方”字形的山峰,俯瞰着三楚大地。 形势拱中原:指地势高耸,像“弓”字形的山峰,环抱在中原大地周围。 阔占潇洒腹:指宽广的胸怀,像“潇洒”的腹部一般,容纳着天下万物。 高摩翼轸门:指高耸入云的山势,像是“翼”和“轸”两门相连接的地方,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 译文: 我站在高处放眼望向三楚大地,地势高耸如“方”,俯瞰着这片土地。 我的胸怀宽广
【注释】: 凭虚:凭借虚无的意气。轩宇:高远的房屋,这里代指仙宫。碧云:指青翠欲滴的白云。寄:寄居、寄托。 【赏析】: 《登太白堂》一诗作于天宝六年(747),当时李白在长安任左拾遗,由于他敢于直谏得罪了权贵,于是被排挤出京。本诗即写自己离开长安时的感慨。首句“轩宇凭虚出半天”,是说高高的亭台楼阁凌驾在半天之上,形象地写出自己的高傲神态。第二句“忽惊身寄碧云端”,是说自己突然感到身不由主
【注释】 跂之:人名,这里指作者。官蕲水:在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古地名,属安徽省。 【赏析】 此诗是一首送别词。诗人通过送别,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友谊与美好祝愿。全诗四句,前两句写友人去后,自己如何思念,后两句写自己对朋友的美好祝愿。 “长句送跂之官蕲水”,起首一句点明送别之事。“官蕲水”即赴蕲水任县令。“蕲水”是古代蕲州州治所在地,今位于湖北西北部。作者送别跂之,是因为跂之要去那里做官。
【注释】 杳:远,深。三韩:指古代朝鲜半岛北部的三个国家——辰国、肃慎国和真番国。这里泛指东方各国。煌煌:明亮的样子。二使星:指箕、毕宿中的两颗星。箕宿是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形似簸箕;毕宿是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形似大锅。 【译文】 遥远的韩国,明亮的北斗七星中的二颗星。 海神不会肆意妄为,天子有神灵保佑他。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诗,描写了诗人对天象的关注,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关切。 “杳杳三韩国
长句送跂之官蕲水 前年东秦夏六月,望日拜恩初赐玦。 降秩削职迁黄州,仓皇束装三日发。 故国东平不入城,北山一夜辞松栝。 亲朋问讯若梦寐,骨肉分留作胡越。 论罪岂合有民社,抵谳正欲加鈇钺。 仇家之议不尽用,天地宽仁日月察。 才令分司置之蕲,上表谢恩秋已末。 以御魑魅乃其分,欲居蛮夷圣犹屑。 蕲也虽僻自善地,回环山溪富林樾。 平生雅志在江湖,颇与蕲人相缔结。 收拾孥属已团聚,南北无心更分别。
【诗句释义】 1. 得子固已晚,嗟予材滞顽。 译文:我生得太晚了,感叹自己的才能低下。 注释:得子,指得到儿子。固已晚,指生下儿子已经很晚。嗟予材滞顽,感叹自己才能低下,没有成就。 2. 义合乃朋友,不在疏密间。 译文:我们志趣相投,成为好朋友,不在于关系是否亲密。 注释:合,意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乃,表示肯定的意思。朋友,意指彼此有共同的志向和情趣的人。疏密间,指关系的亲密与否。不,表示否定。
【注释】阴阴:树木茂盛的样子;佳木:好树木;发城齐:树长得高耸入云。襟袖:衣襟和衣袖,借指衣裳。晖:日光。 译文:树木茂盛,高耸入云,迎着晚风,衣襟、袖子在风中摇曳。 赏析:诗人以写景为手法,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诗中的“阴阴”、“佳木”等字眼用得生动形象,把山的静谧、林木的繁茂描绘得惟妙惟肖,使人如临其境
易元吉画的猿,秋天在槲树林叶繁茂的地方。 树枝间倒挂一只山猿,它的面庞和眼睛都显得格外突出。 它的毛发蓬松且洁白,仿佛是云朵一样。 老猿在照顾幼小的同伴,而小猿则在攀援跳跃。 我坐在室内,仿佛看到了它们活泼的身影。 巴山楚峡数千里,寒岩数丈高,仿佛是从画中走出来的。 它独自站在山林之中,展现出一副孤独的志趣。 我深知画家们有他们的道理,神鬼之笔比犬马更难。 万物的形象都是人们所熟知的
【注释】: 长松老桂:指长寿的松树和桂花。 细草幽花:细草、幽花,泛指花草。 音书:书信。 雁自高飞鱼自潜:意思是大雁向南飞翔,鱼儿潜入水底生活。比喻各自有各自的去处。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寒秋时节的自然风景画。首句“长松老桂风霜足”,描绘了松树和桂树枝叶苍翠,经受住了秋风霜雪的考验,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长松老桂生命力的赞美。次句“细草幽花雨露沾”
【注释】依:依据;唐生:指唐代的诗人。悄悄:寂静的样子;泛菊佩萸人:泛指赏菊、插茱萸的人。簪花帽:插着鲜花的帽子,这里代指戴了花的帽子。漉酒巾:漉取美酒的布巾,这里代指喝酒用的杯子。 【赏析】这首诗是王维《九月十日即事》组诗中的第五首。此诗写重阳节登山临水,饮酒赏菊,与朋友共饮的情景。首句“悄悄”,写出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纷纷”则点出人多热闹。颔联写景,“泛”字传神,写出了人们兴致勃勃的样子
【注释】: 九日:指重阳节。唐生:诗人的朋友。 百尺楼:高高的楼台。 销散:消除。 仲宣:三国时蜀汉人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以智谋著称。这里泛指有才的人。 拒霜:菊花的一种。 烟雨:雾气和细雨。 江城:指长江边的京城。 澹秋:深秋时节。 赏析: 首句“无处登临百尺楼”,意在表达重阳佳节,作者却无法登上高楼欣赏美景的遗憾,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第二句“若为销散仲宣忧”
风欺炊灶晨烟重 泥隔宾车午枕高谁记幽人张仲蔚, 都将三径付蓬蒿。 注释:早上的风很大,使得炊烟弥漫在空气中,显得特别浓重;中午时分,因为泥土阻挡了车马行进,所以午枕也变得高耸起来。谁能忘记那位隐居的人张仲蔚呢?如今他将这片三径都交给了草木生长。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雨中的生活状态,早晨被大风熏得头疼,中午又被泥土挡在路上。然而,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他还是怀念着那位隐居的人张仲蔚
注释:池里的青蛙鸣叫声正旺盛,小径上的草横斜生长未被清除。我不怕夜晚的凉意侵人我的枕头和竹席,只是担心新蛀的小虫侵入书籍里。 赏析:此诗写诗人在炎热夏季的苦闷心情。首句写蛙声大作,说明天气酷热;次句写径草纵横,表现了诗人对夏景的厌恶之情;三句说不厌微凉,表明他仍能忍受酷暑;四句说只忧新蠹,说明他对图书的珍爱。全诗以“苦雨”起头,紧扣诗题,语言质朴自然,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与无奈
次韵燕中舍若水苦雨五绝句 声入高梧翠竹边,故携枕簟北窗前。 无端唤起江南梦,记得扁舟夜不眠。 注释: 1. 声入高梧翠竹边:声音传到高高的梧桐树和竹子之间。 2. 故携枕簟北窗前:因此携带着枕头和席子,睡在北窗前。 3. 无端唤起江南梦:无端地唤起了我在江南的梦境。 4. 记得扁舟夜不眠:记得那次乘坐小船夜行,无法入睡。 译文: 声音传入高耸的梧桐树和翠绿的竹子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