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声鸡犬自相闻,借得茅庐住水濆。
梅欲黄时常是雨,稻才青处便如云。
忧时每叹朝廷远,学稼方知畎亩勤。
若使徵书到岩谷,北山又恐动移文。

注释:

数声鸡犬自相闻,借得茅庐住水濆。梅欲黄时常是雨,稻才青处便如云。

忧时每叹朝廷远,学稼方知畎亩勤。若使徵书到岩谷,北山又恐动移文。

译文:

几声鸡鸣狗吠相互呼应,借用茅草屋居住在水边上。

梅花想要变黄却常常是下雨,稻田刚染上绿色便像白云。

忧虑国事常常感叹朝廷太远,学习耕种才知道农田的辛勤。

如果征召文书来到岩洞和山沟,恐怕又会惊动隐居的人了。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以“数声鸡犬”开篇,生动地表现了农村宁静、和谐的生活氛围。他借住在水边的茅草屋中,虽然简陋,但却能听到几声鸡鸣狗吠,感受着田园生活的惬意与宁静。

诗人通过描绘梅树和稻谷的生长状态,进一步展示了农村的自然风貌。他写道:“梅欲黄时常是雨,稻才青处便如云。”这里的“梅欲黄时常是雨”,意指梅树在春天的时候往往伴随着细雨而生,而“稻才青处便如云”则是指稻田刚刚长出嫩绿的稻苗时,就像是一片片云彩般美丽。这两句诗既形象地描绘了农村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诗人并未满足于眼前的美好,而是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安危。他在诗中写道:“忧时每叹朝廷远,学稼方知畎亩勤。”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国家政治的担忧,认为朝廷远在天边,无法给予百姓应有的关怀与支持;而自己虽然学得耕种的技巧,却依然感到农田的辛劳与不易。这里,诗人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将个人的困境与国家的危机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使整首诗更加深沉、感人。

诗人发出了对未来的期许:“若使徵书到岩谷,北山又恐动移文。”这句诗中的“徵书”指的是征召文书,即征召文人赴京做官的通知。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担忧:如果征召文书真的来到岩洞和山沟,那么自己又该如何安身呢?这里既有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又蕴含了对国家政治的深深忧虑。

这首诗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绘、对国家政治的担忧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的人生理想。同时,诗中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